招标采购季,各省频频传来砍价成功、药品短缺的消息。有喜有忧,降低了药品的采购价,也有部分药品的弃标退出局部市场。其中,一些药企主动申请降价的通知,就显得格外醒目。      据统计,2017年共有3个厂家5个品规的药品,申请降价。罗氏、正大天晴和比利时一家药企。     药企主动降低药价不太常见,但是,这种例子却多了起来。     2015年,葛兰素史克宣布,在部分省份对乙肝抗病毒 药物实施降价,计划降价幅度为20-30%。降价药物为贺普丁、贺维力和韦瑞德。     2016年7月,在云南招标中,诺华雷珠单抗注射液的价格也主动从9725元降至7125元,降价2600元,幅度高达26.7%。     2016年8月25日,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宣布,即日起,其旗下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特罗凯将降价30%。     主动降价,或许是出于市场的考虑。比如正大天晴的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作为仿制药,其定价要远低于原研的“格列卫”。凭借价格优势,其市场占有率有力冲击了原研药的市场。     此次降价幅度达到25个点,减轻患者经济压力的同时,有望在销售上再进一步。降价换市场,这倒是今年院内销售的主流趋势,或者是被砍价、或者是主动降价。     但是,院外零售市场,却是涨声一片。一批药卖完,下一批价格就变了,在此前媒体的报道中,不时传来药企涨价的消息。当医院药品降价时,零售行业大呼“药房怎么活下去”。     对比之下,院内和零售市场有点背道相驰的意思。不过,当院内销售的药品价格下降时,应该会拉低零售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     附:2017年申请降价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