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欢乐,纵享丝滑”。

  这是近期德芙巧克力系列广告中,流传颇广的一句广告词。上个世纪80年代末,作为美国跨国食品公司玛氏(Mars)打造的产品,德芙巧克力就已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短短几年时间,德芙不仅在中国市场中站稳脚跟,更是成长为领导品牌。

  但近几年来,早已深入人心的“德芙式口感”,却多了些异样味道。

  据媒体报道,1月6日,北京的一位肖女士在吃德芙巧克力时发现活蛆。“打开包装,居然看到一条白色蛆虫在巧克力上蠕动,吓得我一身冷汗。”她回忆。

  随后,肖女士向销售超市和生产商反映了这一问题。超市方称,这款巧克力产品是去年年底从厂家采购的,至于为何含有蛆虫,则“不清楚”。同一天,德芙巧克力官方表示,会取走样品调查,并及时公开调查结果;德芙已向肖女士道歉,并给予10倍价格赔偿。至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无介入此事件,尚不得而知。

  在这条新闻传遍互联网之后,不少人对德芙的态度感到惊讶。他们认为,10倍赔偿既难以平消费者心头之恐慌,对于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德芙品牌而言,也如九牛一毛,无关痛痒。在某大型门户网站的视频资讯,还以“德芙巧克力被曝吃出活蛆,厂家赔偿10倍了事”为标题。

  不过,也有人建议,究竟蛆虫与巧克力质量有无联系,还难下定论,不妨静待结果出炉,“找出原因更重要”。

  事实上,这并非德芙巧克力第一次被卷入食品安全风波。在肖女士之前,已有不少消费者投诉,在德芙巧克力中发现蛆虫等异物。但最终结局,都显得云淡风轻,甚至不了了之。

  德芙巧克力的如此情形,恰如中国“洋食品”遭遇食品安全事件后的一个缩影。

  越过“安全区”的洋食品

  例如食品保质期被任意篡改、保质期内产品发生质变、食品不卫生、乱用添加剂等事件层出不穷。但相关企业接受的处罚之轻,甚至未获处罚,这让很多消费者不理解。

  国外食品生产企业、跨国公司进驻中国之后,往往能借助历史、管理、企业文化等优势,迅速在市场上攻城略地,赚个盆满钵满。消费者往往也能因此拥有更丰富,甚至比国产更好的选择。但同时,“洋食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某些跨国公司相比在欧美发达国家对产品质量、社会责任感如生命般的高度呵护,在进入中国后似乎表现出另一番面孔。这还让媒体就此掀起过“外企到中国就变坏”的讨论。

  例如食品保质期被任意篡改、保质期内产品发生质变、食品不卫生、乱用添加剂等事件层出不穷。但相关企业接受的处罚之轻,甚至未受处罚,这让很多消费者不理解。

“洋食品”难领天价罚单

  最近的肯德基“速成鸡”事件中,备受欢迎的鸡肉食品被曝使用养殖户都“不敢吃”的肉鸡。

  无独有偶,另一当事方麦当劳起初明称鸡肉原料都经检测确认合格,符合政府相关标准。然而,在舆论重压下,2012年12月26日,麦当劳承认采购过山东六和鸡,并闪电发出致歉声明。

  而随着事件被媒体进一步曝光,消费者才得知,肯德基早在2010年和2011年的自检中,就得知鸡肉原料的抗生素含量超标。

  更让一些人感到气愤的是,肯德基在迟到的官方道歉声明中,也表现得“缺乏诚意”,避重就轻。

  作为一家世界知名的餐饮连锁店,肯德基的中国历史却不甚光彩。2005年,因“苏丹红事件”,招牌产品“新奥尔良烤翅”就曾下架数日。之后,肯德基的煎炸油、“黄金蟹斗”、过期食物等都遭到过质疑。

  除了“洋快餐”,其他跨国食(饮)品公司在中国的“不良记录”也俯拾皆是。

  去年4月,立顿泡袋茶被曝出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对立顿产品进行抽检的环保组织声称,不符合欧盟安全标准的“立顿”产品,却堂而皇之地在中国销售。此事件使得监管部门出台的标准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但至今未有定论。

  一直被认为是“天然和健康”象征的高端饮用水依云矿泉水,实际上自2006年以来,已累计有22个批次共计470余吨被检测为不合格。其中10个批次亚硝酸盐超标,12个批次细菌超标。

  更早的时候,另一个巧克力品牌也被蒙上阴影。

  2011年12月28日,上海消费者谢某因发现费列罗巧克力在保质期内爬出活虫向经销商提出投诉。而费列罗公司表示“只能剩多少赔多少,吃进肚子里的不管,除非谢先生能证明吃下去的巧克力也有类似问题”。经过取样检查,费列罗同意赔偿剩余颗数的巧克力。

  在此前后,多位消费者就在购买的费列罗巧克力发现“活虫”而向消协、媒体以及费列罗公司投诉过,但都未得到明确答复。究竟是产品存在安全问题,还是举报者无中生有,消费者不曾得到答案。

  而在食品的销售环节,零售业巨头家乐福也曾数次被发现销售过期食品。

  监管“外严内松&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