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具有切断轴突的蛔虫神经细胞的研究,名古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明,通常在促进凋亡细胞的吞噬作用中起作用的信号级联也起到诱导轴突再生的作用。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神经修复的基本特征,神经修复在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受到限制,因此可以为治疗脑和脊髓损伤铺平道路。

名古屋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蛔虫受损神经再生中涉及的一系列分子,这表明它与内在清除系统用来吸收和处理垂死细胞的信号很大程度上重叠。

被称为轴突的神经细胞的分支由于它们延伸以彼此连通的长距离而特别容易受到损害。在人类中,身体周围区域的这种损伤可以得到相对良好的修复,但是这种修复在大脑和脊髓中的效果较差,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诸如脑和脊髓损伤之类的条件如此令人虚弱。

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名古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蛔虫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来表征轴突的再生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种物种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具有非常明确的神经系统特征。具体而言,他们已经证明轴突修复主要使用相同的一组分子进行,这些分子介导周围细胞识别和吞噬凋亡(垂死)细胞。结果表明,该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已被选择用于其他目的。

该团队使用激光切割蛔虫轴突,然后分析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分子反应。他们发现这种损伤导致一种叫做磷脂酰丝氨酸(PS)的脂质从细胞内部运动到外面,这是由一种叫做ABC转运蛋白的蛋白质介导的。然后,这种外化的PS被另一种分子识别,引发一系列反应,最终导致轴突的修复。有趣的是,磷脂酰丝氨酸更为人所知的是“吃我”信号,它有助于邻居对垂死细胞的吞噬作用。

相应的作者松本邦弘说:“我们能够通过在切断的轴突内和周围使用荧光标记来解剖涉及轴突修复的复杂分子范围,并对可能涉及的个体成分进行分析。”尽管这些分子中有许多是也有助于促进凋亡细胞的吞噬作用,在轴突修复过程中产生了 “救救我”的信号,而不是“吃了我”,这使得轴突能够再生。

研究小组解释说,为了修复受损的神经,磷脂酰丝氨酸标记只出现在切断的部位,并且只存在很短的时间(~1小时),这与消除长时间残留的垂死细胞的标记相反。直到细胞被消除。研究人员现在猜测信号时序的这种差异可能是一种方式,为细胞区分磷脂酰丝氨酸信号的含义是“吃了我”还是‘救救我’。

根据Naoki Hisamoto的说法,“既然我们知道这个系统在相对简单的蛔虫中如何起作用,我们最终应该能够将这些发现推断给人类。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系列药物干预目标,以治疗大脑,大脑中人体无法修复受损的神经和脊髓损伤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