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精英汇之大型公立医院发展高峰论坛在业内已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届论坛将于今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为丰富论坛内容和形式,便于更多公立医院院长参与进来,健康报社将分别在不同城市,举办系列院长沙龙活动,邀请部分有代表性的医院院长,分享公立医院改革的实操经验、分析不同改革路径及模式的利弊价值,同时交流管理心得、发展理念、创新智慧。
最大痛点是人才
在医生集团火热的时候,医院并未失去其吸引力,必有其原因所在。
伍锟医生团队的钟珊曾公开表示,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发现体制外的人才梯队培养才是最大的痛点。在体制内,人才梯队的培养是有序进行的。到体制外之后,实践告诉我们一定要建一家自己旗舰店的医院,管理、人才梯队的培养才会形成一个有序的过程。对人才队伍后续各个阶段的发展和输出才能形成良性机制。
其实,对医院或者其他任何组织,最为宝贵的资产就是人力资源。医生集团的创立者是公立医院人才培养体系的成果,并且具有一些共同点。丁香园近日发布的《2015中国医生流失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流失医生中,26~35岁之间的医生占65.5%,一大批年轻医生正在加速从医院走出来,其中不少都是三甲医院的骨干医生。据相关大数据分析,这些人大多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自身有保障,国外深造一年以上,经得起创业的折腾。毛颖表示,“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医院依然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最佳场所,而这恰恰是医生集团的最大痛点。”
还有院长表达得更直接:“医生集团再怎么做,也离不开公立医院帮忙培养医生。”
单从医生集团的性质来看,他们在培养人才方面是有天然局限的。上海壹博医生集团CEO孙成彦说,“我对医生集团的发展前景并不是特别确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生的创业都是跟资本结合的,而资本都是逐利的。因此,担心有的医生操作不规范。当年我一个人从华山医院走出来,因为不能赚钱,招兵买马都十分困难。”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高华说,全世界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水平高的医院,大多数是医疗教学医院。这反映了一个问题,教育对临床医疗是有帮助的。它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而与医生集团不同,大型公立医院基本上都是教学医院且是非营利性组织,其培养人才的能力和魄力是医生集团所不能比拟的。不过随着医生集团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相信在人才培养方面会有更多突破。
友谊小船不会说翻就翻
“医生集团越来越热闹,走出体制或多点执业的医生也越来越多,这会不会给公立医院院长带来压力?会带来多大压力?”原本以为这个问题会让院长们眉头一紧,不想几乎所有被问院长都很开放很轻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毛颖更是幽默地说:“公立医院与医生集团友谊的小船不会说翻就翻”。
12年前,《健康报》曾刊发过一篇题为《医生流动冲击波》的报道。据采写记者回忆,采写此报道时困难重重,采访对象都不愿意接受采访,有的联系好接受采访可第二天又销声匿迹。12年后再看他们,基本都回到公立医院的体制内了。虽然现今的大环境与之前已经迥然不同,但是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公立医院与医生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剪不断的。
在毛颖看来,从医生集团的商业模式分析,其与公立医院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医生集团主要以医生医院合作、体制内多点执业、平台化模式和管理服务模式。其中,前两种模式里,医生依然是医院雇员,工作时间外多点执业。平台化模式中,诊疗服务仍然依托于医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医生集团就是医院,医院就是医生集团,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医生集团与公立医院能够并存,相互促进,并非互相排斥。
时下,公立医院医生的待遇与实际付出不相符,医生的劳动价值与报酬之间存在落差。虽然医务人员薪酬体系改革近年来一直被反复探讨、试点,但是改革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医生集团、多点执业等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实现医生价值,在这些新生事物风生水起的时候公立医院在干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说,我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通过设计并实践合适的战略绩效管理、考核、薪酬体系来达到比较符合实际的目标,实现整个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我们的分配要求是尊重劳动价值,体现劳动要素,做到公平公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体现员工的尊严,医院还要可持续地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得有新方式
对于人才培养,公立医院院长们的意见一致,那就是与医生集团一起,积极探索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孙成彦看来,“公立医院这艘航空母舰培养人才的能力很强。据我所知,很多公立医院流失了一些骨干医生之后,相关科室并没有削弱下去,而是在稳步提升,甚至有些做得比原来还要好。”从中就可以看出,公立医院在培养人才上的能力貌似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公立医院自身来说,还是在医生集团看来,公立医院与医学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天然而紧密。因此,明明知道医生会有流失,公立医院仍然责无旁贷地培养他们,“因为这是我们的义务”,毛颖说。
毛颖介绍:“我们的初步设想是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为医学人才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在体系构建上,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对培养人才,成立早一些的医生集团实际上也很努力。以张强医生集团为例,他们曾公开表示要结合中国特点,按照美国模板,打造专科医生队伍。将引进导师制度,打破传统专科医生有技术没文化的尴尬局面,医生集团的专科医师将不再是过去的“书呆子”,而是懂传媒、懂人文、国际化的新型人才。
不过,无论是对公立医院来说,还是对医生集团来讲,什么才是最好的医学人才培养方式,还需一起做更加积极的探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