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紧张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制度原因,大医院在医疗资源分配中占有绝对优势,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生存艰难。随着医改的推进,医疗供给结构不合理逐渐成为关键因素,如何让病人向基层下沉,实现不同级别医院有效分工,建立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就医新秩序,就成为改革重点,而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积极推进分级诊疗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近日,北京市卫计委、市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6-2017年度的重点任务》,文案提出9项具体措施和6个配套文件。部署了包括强基层、调整基层绩效工资总量、支持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等9项"亮点",开启了北京的分级诊疗具体实施历程。

       亮点1:增加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保障慢性病患者优质服务

       该措施有望解决以慢病为主的重大健康威胁与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供需矛盾。其中,北京市将统一大医院与社区的药品采购目录,今年社区医院将增加105种大医院常用药品,符合条件的四类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可在社区享受两个月的长处方便利。

       另外,建立家庭医生为突破口,构建分级诊疗秩序,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能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相对不足,上下级医疗机构药品不够匹配,医保政策衔接不够紧密等等。这次北京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将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作为社区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建立稳定服务关系。患者签约后可享受预约优先就诊、转诊、绿色通道以及连续上级医院用药。

       亮点2: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请大医院医生或返聘退休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大医院要将安排医生尤其是内科医生下基层作为一项院内工作,并对下基层医生给予本院同期同职级医生的同等待遇,政府适当予以补助。对社区返聘高级职称退休医生的待遇每个工作日不低于200元。此外,为与基层医务人员工作量明显增加相适应,同时鼓励基层提升服务能力,落实基层首诊要求,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以工作数量及质量为主要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上浮20%。这将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应持续加强主治医师以及患者对处方用药的认识,提高对处方用药进行管理的规范性,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

分级诊疗稳步推进 便民利民举措惠及百姓

       亮点3:促进医药医保联动

       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卫生计生部门关于药品开药量的规定发生的药品费用,符合医保规定的,均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为进一步扩大医保定点社区卫生机构药品报销范围,保障医联体内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用药报销对接。城镇职工参保人员在社区发生的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内的药品费用,按90%的比例报销。在"医药分开"改革中,将对基层卫生机构和大医院实行"差异化"的医事服务费报销政策,尽快实现政策层面调整,加大分级报销之间的等级差异,让基层诊疗更具报销比例上的优势。患者若去基层医院看病,医保起付标准比大医院低,报销比例则比大医院高,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

       亮点4:疏通转诊通道

       根据卫生部门转诊流程,社区可以转往大医院,大医院也可以转往社区,发生有关医疗费用医保都可以报销。各级医院之间的转诊通道。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还要给转诊患者提供各种便利。如从社区医院转诊到大医院的患者,无须排队挂号便可直接就诊,这对于患者选择社区首诊无疑具有激励作用。当然,在运用医保经济杠杆的同时,还需规范转诊流程,制定转诊指导目录,避免出现人为设置的转诊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