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心衰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目前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

       吴教授指出,现代医学对于心衰各阶段的诊疗已具备完整的体系,包括药物治疗、器械辅助、心理治疗等处理方法和临床对策。在此基础上,对于顽固性心衰以及恢复速度缓慢的心衰患者,可引入中医治疗,也是有效控制病情的手段。

       中西医互补 防治慢性心衰

       吴教授表示,在心衰的诊疗上,中医和西医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手段。

       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如急性心梗、重症心肌炎所致的心肌损伤与坏死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两者的过度兴奋有主要作用。切断以上两个关键过程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衰的基础,可改善患者预后。

       中医学认为,慢性心衰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治疗大法。慢性心衰A、B阶段,中医主要针对原发病辨证论治,B阶段尚可酌情选用具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的中药。慢性心衰C、D阶段,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油。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

       慢性心衰的不同阶段,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可更好地实现慢性心衰从“防”到“治”的全面管理。

中西医互补 防治慢性心衰

       辨证看待中医 汲取中医文化精粹

       吴教授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做到合理应用中药的第一步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科学而辨证的看待中医理论。中医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只有了解中医理念,理解中医精粹,具备知识积累与储备,才有可能合理的应用中医。

       其次,中药应用的临床证据以及流行病学研究尚且有限,因此,在未来需广泛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数据积累,得到临床证据,进而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