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我不是药神》的电影搞得手机爆屏,连一些朋友与专业媒体记者也纷纷追问我对该电影的看法,处于好奇甚至有点挑刺儿的心理,周日下午去了影院,看到结尾时还是潸然泪下,居然被感动了。现在忍不住谈谈我的观后感。
第一,要感谢编剧,感谢导演,感谢全体演职人员!
是你们以灰色喜剧的形式演绎了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是你们成功的艺术表演(看似避重就轻,实为精心编导),瞬间点燃了全社会与医药界的大争论;是你们用市井之徒的爱憎与生死抗争,勇敢地喊出“我要活着”的朴素心声,因为无论穷人、富人、官员,还是草民,都会面对疾病、面对死亡。
我从1993年就开始专门从事国家医药政策的研究,见证了大国医改的“屡败屡战”和全民医保体系的出生;曾多次到香港、台湾、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地调查其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运营模式,并曾向国务院医改办提交过长达23万字的实地考察报告与改革建议;2012年在提交的内参中就列举过我国部分进口药品价格居然比日本还贵的长长清单,之后目睹了国家药品价格主管官员的集体落马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艰难落地;我曾用10年时间不断呼吁建立仿制药国策,用高品质国产仿制药替代进口与原研药,为国家医保减负和为百姓省钱;我们多年前一直呼吁的国民健康保障局今年也终于挂牌了;我还长期在参与国家药品注册制度的改革,意图早日让患者在临床上可用上更多安全、可靠的救命药……
我们多少专业机构与行业所谓改革“大咖”的持续努力,似乎都没有这部电影的社会轰动效益大,传播的广与快,并拷问着许多人包括百姓、医药人、医务工作者和国家管理者的内心。所以我要再次衷心感谢这部电影的全体创作者(当然还包括故事的原型,那位白血病真实的患者 — 陆勇先生),期盼你们这些“小人物”能够引发国家痛定思痛,在不断提升我国对药品安全与疗效监管能力的同时,举国家之力为国民早日提供更多“买得到、用得起”的救命药!
第二,这部影片能够通过严格的审查后获得公演,让人感到一丝欣慰与希望。
这样一部极富现实意义、预先就可以判定会引发社会激烈争议的影片,能够公演就是一次不小的社会进步,它对未来的影响远比今年它的票房收入排名更重要,所以说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因为只有敢于直面现实,才有可能去改变现实,明天才有盼头!就像影片在结尾时的对白:“别再卖你那药了,现在没人吃了”,“为什么?”,“正版药进医保了”。
格列卫只是中国老百姓过去太多吃不起的药物之一,今天还有许多普通患者在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尿毒症、丙肝等疾病恶魔抗争着,人人都希望将生存率再提高哪怕一个百分点,自然就还会遇到许多更新的生物靶向药或基因疗法“买不到和用不起”,这个故事的各种版本还会继续演绎着。
如果这部电影不单单是一个悲情故事的结束,而是由此推动了国民大病救助制度和国家医保制度的尽早完善,那未来成千上万的病患者就还有希望,我的国就还有希望!虽然离“厉害了”还有差距!
第三,“我不是药神”,那真正的“药神”应是一种制度与国策。
《国际歌》中唱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可中国的百姓千百年来就是期盼能遇到明君、遇到清官,实在不行就期盼神仙下凡来解救百姓的大苦大难。中国发展到今天,过去几十年来国力增强与民众生活的明显改善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百姓对健康保障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主席代表党和政府最庄严的承诺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首先让百姓“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就一定应纳入到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中。
关于这部电影,我不想赘述关于法律与伦理的纠结、专利药高价与盗版仿制药的功过与是非,只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电影的片名--《我不是药神》。的确程勇不是神,也没有神那般的神通广大。他只是一位得过且过的普通百姓,在良心的驱使下他倾其所能去为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患者铤而走险,不但救助的人数有限,还触犯了法律。但现实中满眼的白色口罩和那一双双渴望生存的眼神,都在表明:患者需要“神”的呵护,需要那最后一棵“仙草”,因为那是多少个家庭的支柱和多少亲情与大爱。
片名起的很耐人深思,如果程勇和他的伙伴们胜任不了“药神”的重任,那谁是“药神”呢?谁能比“药神”更灵验呢?
我心目中的“药神”,不是一个人,但又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我心目的“药神”,还必须包括政府、药企、治病救人的医生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因为这些可以发挥更大的法力。
我排出的五位“小药神”是:
每一公民是“药神”。
你应该每时每刻关爱自己的健康,多养成一些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少一点不良嗜好,无论贫富都应尽量活得阳光些,因为父母、妻儿和家人离不开你;你还应自觉按章缴纳医保税金,正是每位职工的点滴资金源源注入到国家医保基金池内,才能让大家有病时可以得到一定的费用补贴;你还应攒点钱,为自己和家人投个大病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一旦出现意外也能尽量避免整个家庭的因病返贫。所以说你就是“药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