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3日晚间,青海春天(7.500, 0.01, 0.13%)(600381.SH)发布了2018年半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89亿元,同比下滑13.6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为0.83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0.85亿元,降幅为2.3%,营收与净利双双呈现下滑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青海春天业务主要包括冬虫夏草、营销策划推广和广告、对外投资以及酒四大业务板块。

       其中冬虫夏草业务主要为青海春天控股子公司春天药用开展的冬虫夏草高效利用、开发和研究工作、冬虫夏草原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冬虫夏草纯粉片相关专利技术对外授权并提供技术支持等工作;

       营销策划和广告业务通过其控股孙公司西藏老马广告开展,相关业务面向全国;

       投资业务则主要通过其控股孙公司恒朗投资利用自有资金开展。

       2014年,青海春天作为“冬虫夏草第一股”借壳*ST贤成在上交所上市,但业绩却不理想。

       据统计,2014年至2017年,青海春天分营入分别约为20.63亿、14.02亿、7.08亿、4.71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3.65亿、3.58亿、2.45亿、3.12亿元,营收连续下滑,经营业绩并不理想。

青海春天告急:冬虫夏草收入跌31% 经营造血功能萎缩

       屋漏偏逢连夜雨!

       2016年2月,由于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冬虫夏草相关政策发生变化,终止了冬虫夏草作为保健品的试点工作;

       春天药用“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企业”的资格和主要产品冬虫夏草纯粉片“青海省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产品”身份先后被取消,冬虫夏草纯粉片也根据青海食药监局相关通知的要求于2016年3月31日停止生产。

       相关政策要求使青海春天主营业务冬虫夏草遭到严重打击,据了解,目前青海春天目前仍有6款保健新品仍处于评审阶段。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青海春天与冬虫夏草有关的业务营业收入约为5590.25万元,同比下降31.61%。

       对此青海春天方面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冬虫夏草政策变化及媒体争议对消费市场所造成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以及受高端消费品市场持续疲软和冬虫夏草类产品销售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冬虫夏草业绩仍在下滑。

       在冬虫夏草这一主业遭受停产风波后,营销推广和广告业务曾成为青海春天的“”救市”主,曾在2017年中期贡献了青海春天超过七成的收入,而据2018年半年报,营销推广和广告业务收入约为11718万元,同比下滑13.17%,目前也呈现疲软状态。

       2018年上半年,青海春天营业收入下滑13.61%,主要系广告收入减少及虫草切片出口减少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