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氏制药)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总部,一栋被誉为“通向未来的科研中心”的大楼正在拔地而起。这便是投资8.63亿元人民币的罗氏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投入的不断扩大,成为全球生物制药巨头罗氏扎根中国、依托中国市场不断发展的最好例证。正如罗氏集团首席执行官施万博士所说:“在中国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支持下,中国市场将成为罗氏业务增长的引擎。”

       受益“健康中国”,迎来发展黄金期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健康市场。罗氏制药中国总经理周虹说:“经济上的巨大潜力,加之政府积极深化医疗改革、促进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造福了广大患者,也令罗氏这样注重创新和研发的跨国药企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期。”

       罗氏制药在中国拥有很多“第一”:1994年罗氏制药成立,是第一家入驻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跨国药企;2004年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罗氏首个位于发展中国家的研发中心;2007年,罗氏药品开发中国中心成立,罗氏成为首家在中国建立完整医药价值产业链的跨国药企。

       周虹告诉记者:“罗氏秉承的理念是‘先患者之需而行’,患者在哪里,我们的业务就做到哪里。中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就有7人,大量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等待我们去实现。这是罗氏极为重视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健康中国建设的加快推进,为罗氏在内的众多跨国药企带来巨大机遇。2016年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同时加快了新药上市审批的速度,这些举措坚定了罗氏在中国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以高科技研发为发展支柱的医药企业看到了中国机遇。”周虹表示。

       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于创新型企业的支持,罗氏制药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在罗氏早期开发和产品研究团队中,有超过330位专职科学家从事药品研发,其中80%是中国的本土学者。截至2016年,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已经产出了160多项发明专利申请,其中一半已经获得授权。罗氏斥巨资建造的创新中心将在明年投入使用,科学家们将在其中继续研发早期开发免疫、炎症及抗感染疾病领域的创新型药物。“我们把上海视作继罗氏总部瑞士巴塞尔、美国旧金山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而罗氏中国也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

       施万去年访华时曾表示:“中国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罗氏制药全球的第一大市场。这不仅仅是在销售上成为第一大市场,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的贡献上。”中国的巨大潜力,让这位罗氏制药的全球掌门人有了更多的新期待。

罗氏制药:我们要一直扎根中国

       感受中国速度,企业满满获得感

       周虹出生于温州,12岁时跟随家人移民德国。虽在海外多年,周虹却始终怀揣着一颗中国心。但作为外籍人士,出入境不便曾长期困扰着她。但让她欣慰的是,从2017年9月起,周虹能像拥有电子护照的中国公民一样,通过电子通道快速通关。而这受益于“中国速度”。

       2017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推出了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9条措施,涉及外籍人才居留和出入境、工作许可,海外人才机构和服务窗口等内容。周虹正是全国第一位经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推荐、获得永久居留身份证的海外人才。说起这个经历,周虹给“中国速度”点赞。“我从正式提交申请材料到获得证件,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这不是个案,很多海外人才都已经享受到这项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我相信这项政策会极大地吸引和激励国际高端人才在上海、在中国的集聚。”

       作为企业,罗氏制药也同样感受着“中国速度”的不断提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去年宣布放开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限制,这意味着药企在华的新药申报流程大为提速。中国患者则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新药临床试验。“过去,新药在中国上市通常要比欧美晚5年。近年来新药审评审批的速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罗氏已经基本能做到中国和全球的三期临床同步开发。”周虹告诉记者,去年7月,罗氏一款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新药佐博伏比提前两年在中国上市。“我们希望继续配合中国政府加速创新药物在中国的上市,让中国患者能第一时间用上适合他们的创新药物,实现‘病有所医’。”

       20多年前的张江还是一片农田,如今,这里已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国硅谷”,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建在这里。上海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建设的先行先试政策,比如外资备案制、跨境双向现金池业务试点等,都给这片土地上的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周虹感慨地说:“因中国发展而获益的罗氏制药,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抱有更加坚定的信心。我们要一直扎根中国。”

点击下图,即刻登记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