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基层医师公社

       打破村卫生室以公卫服务为主的刻板印象,这地村级医疗迎来新变革!7年时间,基层医务人员人均收入从6.1万元增长到23.5万。

       受多方因素影响,过去以基础诊疗服务为主的村卫生室,在功能定位上悄然发生变化。

       很大一部分村医将多半精力放在入户随访、填表建档等公卫服务当中,荒废了基础诊疗,村级医疗网底岌岌可危。

       全国村卫生室诊疗量大滑坡,重公卫轻诊疗的局势,该扭转了!

       小社整理了2014年到2018年1-11月全国所有村卫生室诊疗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通过图表显示的数据可以发现,近五年我国村卫生室诊疗量逐年萎缩,下滑势头明显。按照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村卫生室基本诊疗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从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战略,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再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应始终坚定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已在制度建设和机构改革层面全面展开。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为此,国家大力推行公卫服务项目,在改革的带动下,公卫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繁琐。基层医生们每天为完成指标任务日夜奔忙,基本无暇顾及诊疗。这也导致部分地区在公卫、诊疗比例的分配上严重失衡,一门心思只抓公卫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解决基层医疗发展难题,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曾表示,要纠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过度偏重于共公共卫生服务的倾向。

       公卫为主的服务模式被打破,村级医疗迎来大发展

       如何纠正?广州市花都区这几年为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网底,扭转基层“重公卫、轻诊疗”局面,提供了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村稳”改革系统路径。

       这条路径,有六点值得关注和借鉴:

       第一, 财政加大投入,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花都区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从2012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2.2亿元,在村卫生室建设上,实现三个方面的标准化。

       用房面积标准化:全区196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均不少于100平方米。

       功能设置标准化:全部设置“六室一房一卫”(候诊室、诊室、治疗处置室、值班室、预防保健室、消毒室,药房,卫生间)

       设备配备标准化:配备诊断床、血压计等19种基本医疗设备,配备宣传栏、台式电脑等5种办公附属设施。

       第二, 设专项经费,促进专家资源下沉

重公卫模式被打破 这地村级医疗迎来大变化

       花都区财政每年设立200万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医疗集团医师、药学、医技、护理等专家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名医工作室、名医博士基层巡讲团、交流进修等载体,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和技术的传帮带,实现了“区医镇用、镇医村用”,有效推进区内医疗服务的同质化。

       第三, 提供编制,村医向全科医生转变

       一是村医入编,实行区招镇管村用

       2012年,花都区单独核定303个村医编制,2018年将村医编制全部并入镇卫生院编制管理,由区统一招聘、镇卫生院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调配使用、统一发展平台、统一职称晋升、统一绩效考核等,建立在编、非编村医职责、绩效评估等12项工作制度,成功打造了一支“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二是以全科医生为目标,培养村医

       从2012年开始,由财政全额投入,分年度、分批次将村医培养成全科医生。目前已培养全科医生324人。2018年花都区实际注册在岗的全科医生达383人,每万人口配备全科医生约3.65名,超过2020年的规划要求。

       三是促进人才流动,打通优质资源下沉通道

       推动医师纵向交流,基层每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到区级医院进修,区级医院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到基层帮扶,规划三年内所有基层机构医务人员到区级医院完成一次轮训。

       第四, 规范家医签约考核制度,签约1人奖10元

       根据家庭医生年签约服务费的实际数额据实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并且规定签约服务费的80%由团队自主分配。另外区财政每年安排50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每签约1人奖励团队10元。

       第五,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调动服务积极性

       一是按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保障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在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全额返还的基础上,实行“以事定费”的财政补助政策,从原有按人头补助转变为按项目补助。

       二是按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薪酬,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实施“两自主一倾斜”。

       第六,实行医保总额预付,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医疗联合体总额付费的医保政策,将与医联合体签订协议的参保人年度内的门诊及住院医疗总费用打包给医疗集团,结余留用,引导医务人员做好疾病预防,及时下转康复期病人。

       将签约的外转病人医疗总费用计入医联体,激发医联体主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将病人留在医联体内就诊。

       在这些措施的带动下,花都区基层医疗卫生发生巨大变化,村卫生室提供服务由“主要是公共卫生服务”转变为“更加注重医疗服务”,基层医务人员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6.1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3.5万元。

       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医疗改革的新希望,也给其他地区基层医疗网络发展提供了参考。只有在公卫、诊疗并重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基层网底的优势,才能将这张网织好、织牢!

点击下图,预登记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