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至今已发生两次公认的“惨案”:2015年的7.22和2018年的12.6。前者拉开了药监局推进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序幕,大部分的临床试验未能通过核查,直接导致大量研发费用打水漂,但整个行业一片点赞。后者实施“4+7城市药品带量采购”,以独家最低价原则中标,中标产品平均降幅52%,整个行业一片哀嚎。

       去岁今年,医药行业最大的危机似乎是4+7后效应,业外资本和资本市场认为中国大量的仿制药无钱可赚,对医药产业发展一片悲观。

       行业内部实际上是认可仿制药不能当创新药来卖的,必须降低利润,回到本位。这里最大的冲突是首先针对的目标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第一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从历史的角度看,是进步学生,是质量的积极分子,因为中国的仿制药基础太薄弱,所有人都急切的期待中国医药产业升级,往后看一致性评价对药品而言是资格问题,不存在先进性。但确实首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是应该得到政策鼓励的。这里的矛盾点是:一方面我们期待解决仿制药价值规律与全球接轨,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快速提升产业质量,最后的结果是质量好的最先去接轨国际价值规律,造成了巨大的产业内部的不公平。特别是如何推动产业升级的政策鼓励方面,大家没有看到。

       所以大家会问: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谁在关心?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就完全是句空话。我们看到大家都在急切的关注用药端口这个结果,这是对的,但谁在关心过程?国家医药产业的发展怎么办?有没有谁来替这个利益集团讲话?

       《E药经理人》作为一份行业媒体,我们除了对外部环境的期许之外,我们确实痛心的看到,中国医药产业历史欠账太多。在尊重历史和规范现实之间怎么办?一个巨大的事实是,行业领先性企业集体性的自觉自律,主动联合起来做前瞻性行业规范的举措几乎没有。辅助用药目录的出现大家都有很多困惑,但都认可过去确实有不少企业单纯为扩展市场超说明书使用。明明不合规,但产业界自己没有前瞻性的拿出解决办法,最后被政策一刀切,出来一个中国特色的辅助药目录。这个时候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对话显然已经错失先机。

       这个才是我们最大的担忧,中国医药企业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的主角,因为在创新和仿制药质量根基上的势单力薄而在全球舞台失语,迈着艰难步伐转型升级,从仿制药质量提升开始,从全球创新药的第三梯队开始,肩负14亿人口健康使命源头的药物开发,这样一个原本应该是群星闪耀的群体,不但没有丝毫主角光环,反而是群体性的在被动应对一个又一个方向正确但简单粗暴,如鲠在喉的事件:临床核查,带量采购,辅助用药目录。这样一个应该优秀的群体,没有主动给决策者提供解决方案,集体自律,而是处处走在规则的后面,趟在舒适区里走不出来。特别是缺乏率先垂范的英雄,这才是中国医药产业真正的危机。

       李克强总理2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要求制定涉企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听取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使政府决策更符合实际和民意。决策者的姿态有了,企业界能不能联合起来形成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中国医药人要残酷的拷问自己,我们是不是真的有产业危机感?我们的恐惧是赚钱的恐惧还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恐惧?现在真的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创业初期更加艰难吗?还是我们自认为走过了创业期,现在就不需要像创业期那样拼命了。如果仅仅是走捷径的心遭遇了挫败感,那就是历史的残渣余孽。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产业是一个没有发展的产业。在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中,我们需要对产业再认识;中国医药产业自我成长与融入全球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再认识;中国特色下政策制定者与产业群体的互动,阶段性、客观性与包容性发展的规律我们需要再认识,藉此寻求“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有力保障。

       医药行业至今已发生两次公认的“惨案”:2015年的7.22和2018年的12.6。前者拉开了药监局推进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序幕,大部分的临床试验未能通过核查,直接导致大量研发费用打水漂,但整个行业一片点赞。后者实施“4+7城市药品带量采购”,以独家最低价原则中标,中标产品平均降幅52%,整个行业一片哀嚎。

       去岁今年,医药行业最大的危机似乎是4+7后效应,业外资本和资本市场认为中国大量的仿制药无钱可赚,对医药产业发展一片悲观。

中国医药产业真正的危机是什么?

       行业内部实际上是认可仿制药不能当创新药来卖的,必须降低利润,回到本位。这里最大的冲突是首先针对的目标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第一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从历史的角度看,是进步学生,是质量的积极分子,因为中国的仿制药基础太薄弱,所有人都急切的期待中国医药产业升级,往后看一致性评价对药品而言是资格问题,不存在先进性。但确实首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是应该得到政策鼓励的。这里的矛盾点是:一方面我们期待解决仿制药价值规律与全球接轨,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快速提升产业质量,最后的结果是质量好的最先去接轨国际价值规律,造成了巨大的产业内部的不公平。特别是如何推动产业升级的政策鼓励方面,大家没有看到。

       所以大家会问: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谁在关心?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就完全是句空话。我们看到大家都在急切的关注用药端口这个结果,这是对的,但谁在关心过程?国家医药产业的发展怎么办?有没有谁来替这个利益集团讲话?

       《E药经理人》作为一份行业媒体,我们除了对外部环境的期许之外,我们确实痛心的看到,中国医药产业历史欠账太多。在尊重历史和规范现实之间怎么办?一个巨大的事实是,行业领先性企业集体性的自觉自律,主动联合起来做前瞻性行业规范的举措几乎没有。辅助用药目录的出现大家都有很多困惑,但都认可过去确实有不少企业单纯为扩展市场超说明书使用。明明不合规,但产业界自己没有前瞻性的拿出解决办法,最后被政策一刀切,出来一个中国特色的辅助药目录。这个时候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对话显然已经错失先机。

       这个才是我们最大的担忧,中国医药企业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的主角,因为在创新和仿制药质量根基上的势单力薄而在全球舞台失语,迈着艰难步伐转型升级,从仿制药质量提升开始,从全球创新药的第三梯队开始,肩负14亿人口健康使命源头的药物开发,这样一个原本应该是群星闪耀的群体,不但没有丝毫主角光环,反而是群体性的在被动应对一个又一个方向正确但简单粗暴,如鲠在喉的事件:临床核查,带量采购,辅助用药目录。这样一个应该优秀的群体,没有主动给决策者提供解决方案,集体自律,而是处处走在规则的后面,趟在舒适区里走不出来。特别是缺乏率先垂范的英雄,这才是中国医药产业真正的危机。

       李克强总理2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要求制定涉企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听取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使政府决策更符合实际和民意。决策者的姿态有了,企业界能不能联合起来形成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中国医药人要残酷的拷问自己,我们是不是真的有产业危机感?我们的恐惧是赚钱的恐惧还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恐惧?现在真的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创业初期更加艰难吗?还是我们自认为走过了创业期,现在就不需要像创业期那样拼命了。如果仅仅是走捷径的心遭遇了挫败感,那就是历史的残渣余孽。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产业是一个没有发展的产业。在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中,我们需要对产业再认识;中国医药产业自我成长与融入全球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再认识;中国特色下政策制定者与产业群体的互动,阶段性、客观性与包容性发展的规律我们需要再认识,藉此寻求“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有力保障。

点击下图,预登记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