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85 年前,一位父亲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的诗句中为他的女儿取名屠呦呦,谁料想她真的同蒿草结下生命之缘。从"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到 85 年后"呦呦鹿鸣,一鸣惊人",屠呦呦的名字和《诗经》里的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首名扬千年历史的诗歌再一次伴随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在大地传颂。自从2015年末屠哟哟研究院因为发现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的伟大贡献而获奖后,人们对青蒿素的研究从未停止过。近期发表在著名肿瘤期刊Oncogene 上的一项研究更是把青蒿素的药用价值推向了高峰。

       青蒿素有希望成为癌症新型治疗药物

       癌症化疗药物如多柔比星等是DNA损伤诱导剂,除了杀死癌症细胞外也会杀死正常细胞,使其对癌症患者具有高度毒性。为了提高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发选择性杀死癌细胞的新型化疗药物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青蒿素能够通过抑制人类癌细胞中拓扑异构酶的表达,选择性诱导各种人类癌细胞中的DNA双链断裂和细胞凋亡。研究发现c-Myc诱导拓扑异构酶的表达以防止人类癌细胞中DNA损伤的积累。青蒿素通过c-Myc E3连接酶NEDD4的特异性诱导促进c-Myc的泛素化,进而选择性地破坏人类癌细胞中的c-Myc的表达。青蒿素能有效杀死人类癌细胞,且对正常人类细胞或小鼠肝 脏和肾 脏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或可成为一种有希望的新型化学治疗候选药物。

       其实不止于此,目前对青蒿素的研究已经扩展到白血病、免疫调节、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多方面,我们一起来看下。

       青蒿素有望发挥抗白血病作用

       经过研究发现青篙素能有效抑制实体瘤细胞的增殖 , 由此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青高素 "扼杀" 白血病细胞的机理 。 实验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膜是青篙素攻击的一个主要靶点, 其抗肿瘤机制有"凋亡" 和 "胀亡" 两种, 二者是决定白血病肿瘤细胞死亡方式的关键。一旦白血病细胞膜遭到破坏, 其通透性就随之改变, 大量的钙离子就会进入细胞内 , 一是引起细胞程序化死亡, 即 "凋亡" ; 二是导致细胞内的渗透压发生变化, 吸收大量水分, 使细胞膨胀直至死亡, 即 "胀亡"。青篙素能使白血病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升高, 导致白血病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

       双氢青蒿素为青蒿素第一代衍生物,其抗疟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继20世纪90年代初将抗疟药双氢青蒿素研发上市后, 即开始双氢青蒿素新适应症的探索研究, 其中治疗红斑狼疮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除了抗疟疾,青蒿素竟还有这么多医疗价值

       红斑狼疮为慢性或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而常用的激素类和免疫抑制剂的长期用药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新类型的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双氢青蒿素用于红斑狼疮的治疗是受到抗疟药--氯喹的启发,北京中医医院进行了双氢青蒿素片治疗对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 以双氢青蒿素片(每片20 mg)每日口服 60或80 mg, 一次顿服, 4周为1疗程, 平均2.23个疗程 (9.1周), 治疗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显效1例, 有效 30例, 无效5例; 治疗37例盘状红斑狼疮, 显效18例, 有效18例, 无效1例. 除7例诉胸闷、恶心、胃脘不适感可自动缓解外, 无其他不良反应. 双氢青蒿素片对 各种光敏性红斑皮损消退效果明显, 对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及全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病理检查阳性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对同时服用激素的患者, 均未增加用量且逐渐减少激素用量至5 mg d 维持量时, 病情仍可好转, 说明该药对红斑狼疮疗效肯定, 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青蒿素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研究

       实验证明青蒿素能抑制小鼠由 DNCB 诱导的变态性接触性皮炎 , 于致敏前及激发后 12 小时作用最明显 , 青蒿虎酯(有效成分为青蒿素)还能抑制小鼠的光变态反应 , 分别用盐酸氯丙嗪及氯苯磺胺为致敏剂, 加 UVA 及 UVB照射, 建立小鼠接触光变态反应及全身光变态反应两种模型, 结果发现青蒿虎酯对两种模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证明青蒿素对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青蒿虎酯对小鼠体内、外巨噬细胞分泌白介素、活性均有抑制作用, 提示青蒿素是很有前途的免疫调节剂。

       2015 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打开了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大门,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本土科学家摘取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青蒿素的发现, 说明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

       参考:

       1.屠呦呦.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 版社, 2009.

       2.王满元. 青蒿素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J]. 自然杂志 , 2012, 34(1): 44-47.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8-018-0331-z

       作者简介:叶枫红,互联网医疗公司肿瘤频道医学编辑,对肺癌、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有深入研究,同时对肿瘤营养支持兴趣浓厚,曾从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工作,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有所涉猎。现致力于为广大读者介绍有用的肿瘤治疗方案、推送最前沿的治疗手段、分享有效的防癌抗癌食物,让更多人远离癌痛,拥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