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低收的慢病管理,是医疗创业、从业人群规划中最大的蛋糕。亿欧此前曾判断,2016年下半年起,在血糖管理领域进入了“战国时代”,头部企业进入了角力期。
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6》中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11.5亿元,同比增长128.6%,预计2018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91.5亿元,2016年至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
此外,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的数据显示,以10%的增长率推算,2015年我国卫生费用差不多达到3.8万亿元,而慢性病支出占总卫生费用支出的70%左右为2.68万亿元。如果未来能够将其中10%转化为慢病管理费用,则市场规模将有2680亿元。
这样一块诱人的蛋糕,引得不少企业前赴后继的同时也使得其相继折戟。慢病管理的依从性差、盈利难,慢病管理企业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一直是行业积病。
而糖尿病是慢病最吸引创业者关注的一个病种。IDF近期更新的糖尿病地图显示,2017年,中国大陆约有1.144亿糖尿病患者(20-79岁),其中有3410万患者年龄超过65岁;糖尿病患病率为10.9%,年龄标化患病率为9.7%;约有84.3万名患者死于糖尿病,其中33.8%的年龄小于60岁。
长久以来,围绕如何做好糖尿病的管理,一直似乎是创业公司“剃头挑子一头热”;而随着慢病管理行业认知逐渐趋于医疗本质,医生在健康管理中的地位也逐渐被重视。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办,重庆市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智云集团承办的专题论坛邀请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金晖教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冯波教授以及昆山第一人民医院的钟绍教授从自身角度出发,从医生的立场为我们介绍了切入糖尿病健康管理的3个角度。
一、院内+院外一体化管理
金晖教授介绍说,在目前传统院内血糖管理中,受限于手工录入血糖的低效率和高错率,不仅在后期对这些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科研调用和数据统计中难度大、数据易丢失,更重要的是在现在的医院内,糖尿病人不仅仅集中在专科领域,还会与十几个科室形成交叉,加大管理难度。
以围手术期病人(即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为例,这类病人不在专科的治疗中,对于血糖的治疗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会引发一系列医生不愿意看到的突发状况。
不过即使是院内血糖管理的信息化并不能满足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但是病人在医院始终还是处在一个“有人管理”的状态,而出院之后,由于医患双方沟通渠道不畅,医护人员端定期随访会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较少,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会逐渐减弱,并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管理。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选取了2017年6-8月期间住院的30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项研究,通过智云集团的系统进行干预,总结分析发现,通过互联网形式患者可以及时咨询医生,通过在线学习,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显著提高。
亿欧分析认为,“院内+院外一体化管理”要求在于能够实现院内院外的协调,优点在于获客清晰、管理效果可视;难点在于打通院内的信息和实现院内院外的有效联动;主要培养的则是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
由上一个分享案例可以得知,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患教的承担方主要是医生,传统糖尿病管理的主流模式是患者线下门诊随访及教育,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门诊看诊时间短,离开门诊之后跟患者沟通不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依从性差,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
Welldoc案例的成功,给糖尿病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点——移动端App。冯波教授分享了一组关于糖尿病管理App有效性研究的数据,2014年欧中的一组统计结果显示,71%的糖尿病患者拥有智能手机,52%的患者反馈在使用App管理其自我行为有改善。
但是在中国,目前没有一个App是经过临床有效验证的。
冯波教授所在的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和智云集团合作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将用户分为:A组:无血糖仪,无App管理;B组:配血糖仪,无App管理;C组:无血糖仪,有App管理;D组:配血糖仪,有App管理。
通过6个月的观察期,对比各组人员HbA1c(即:糖化血红蛋白)和1,5-AG(即:1,5-脱水葡萄糖醇)指标。在6个月的时间内,项目组给所有的小组都开展了线下糖尿病教育2次、线上糖尿病教育18次,除此之外,均按照分组标准进行。
经过对照发现,C组、D组HbA1c和1,5-AG的绝对差值均高于A组和B组。“利用移动健康管理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糖尿病可以增强医患沟通,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
冯波教授表示,利用移动平台对于病人的管理肯定是有益的,此次较为遗憾的是没有基于数据进一步分析患者行为,后期会继续研究并分享。
三、三级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
按照分级诊疗的要求来看,慢病管理是要能够在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完成的。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缺乏分工、协同,造成了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的状况。
并且,糖尿病最让人头疼的是并发症。钟绍教授特别提出,社区对于糖尿病人群管理缺失,除了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偏低之外,其慢性并发症的筛查率也比较低。他举例说,在实际进行流调(流行病学调查)的社区发现的并发症可以得到好的干预,但是不做流调的社区,这部分人群都缺乏被认知。
钟绍教授介绍说,昆山第一人民医院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完成的转诊体系,社区医生要在三甲医院接受3个月及以上的培训;三甲医院也会在医联体的体制内定期到社区医院去坐诊、查房。
昆山市还建立了“首席糖尿病医师制度”。在每个社区至少培养一名首席糖尿病医师,由他来负责患者的转诊,而社区患者需要的饮食、运动等日常干预则由社区医生来监督完成。
“好的糖尿病管理师多维度的,信息技术是桥梁。”
据了解,从2016年12月开始,昆山第一人民医院开始使用智云集团平台、联合昆山市所有的社区,开始对辖区内所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流程管理。一年内,辖区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住院人数增长了15.4%;门诊人数增长了18.7%,但是门诊人数的初诊比例由50%上升到了80%。
“我们也在线上开展了在线教育,在线上听课的人比在线下的多,并且大部分是年轻人,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群体。”钟绍教授感慨道。
以医为核心的慢病管理,最需要的是技术升级
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随着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其未来管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孙子林教授表示,三种管理模式互相结合,才能满足改善医疗质量的需求。不过这样的新模式也面临着4大挑战:1、医护人员对互联网技术掌握程度有待提高;2、医院间对患者信息联网互通的意愿度;3、政府及社会在医疗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入程度;4、社区医生医疗专业管理水平提升的意愿度。
亿欧整理三个案例发现,横亘在糖尿病管理路上最大的阻碍其实是技术问题。慢病管理人群基数大、医生少、病程长,进行管理首要解决的是效率问题。
而移动医疗类公司高举快打,更适合切入的也是技术服务端,用高效的思维、工具、模式,来给冗杂的医疗负担减减压。
智云集团CEO匡明此前曾跟亿欧表示,“自建线下机构在拥有足够的密度之前,对用户的实用价值并不如一些资本方想像的那么大。”
匡明之所以有此论断,基于三个原因:①自建线下机构服务半径约为5公里。以上海为例,恐怕需要完成建设近100家机构才能达到初步覆盖的密度;②自建诊所时间周期长、医保能否打通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各地政策也各不相同,盈亏平衡的时间平均在2-5年不等;③自建线下机构是典型的重资产投入,初期所需的规模化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也太高。
亿欧认为,移动医疗的本质仍就在于医疗,而自建线下机构也不是深挖医疗本质的唯一途径,各家更要做的是根据自身的资源、背景、渠道来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