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对外公示,据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工作联合采购办公室介绍,在中选品种方面,25个中选药品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22个,占88%,原研药3个,占12%,仿制药替代效应显现。在药品价格降幅方面,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25种药品拟中选价平均降幅达52%,最高降幅96%,降价效果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中选的25个品种中,包含了吉非替尼片(易瑞沙)、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格列卫)等抗癌药。这其中,吉非替尼片4+7带量采购后中标价为547元/盒,降价76%,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低25%以上,“专利悬崖”开始显现。
一方面药品降价对于患者的利好,而另一方面却是医药资本市场的连续走低,自6日谈判过程中流出预中标价格和企业名单后,多只医药股票大幅下跌。外界有声音认为,带量采购对医药行业来讲是一种利空。
有观点就认为,按照行业空间和竞争格局的简化理论来分析,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后,仿制药的竞争格局将大幅恶化,仿制药企业,将长期存在降价压力,能走出来的企业,需要有更丰富的产品线布局。仿制药大幅降价,一方面是出于医保控费的目的,一方面也是加速医药企业转型创新药研发。当然,产品储备丰富、单一重磅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仍不至于悲观。但医药股的大机会,势必会更加集中于不受带量采购影响的生物制药(疫苗、生长激素、血制品等),以及创新药、OTC等方向。
对此,联采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带量采购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影响是“当期非利空、长期是利好”。
据该负责人介绍,有四重因素可以对冲药品降价的影响,给中选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第一,带量采购大大降低了药品进入医院的成本。第二,承诺及时还款降低了企业占款和融资成本。第三,联盟采购显着降低了其市场推广成本。第四,以市场换价格,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药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这些因素可以对冲药品降价的影响,给中选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可以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推动的带量采购模式,将药品生产企业从“带金销售”的无序竞争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引导其将努力转移到提升药品质量、促进药品研发走上正确轨道上来。
根据E药经理人的报道,有业内分析人士也表示,此次带量采购不能只看短期和表面,更要看重的是后面竞争格局的演进,25个品种、11个试点城市,但未来是否扩散到其他品种和扩散到其他地区?是否还会完全复制此次带量代购的模式?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那么在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和估计下行的趋势下,未来还有哪些企业在资本市场还值得关注?
首先,仿制药需要先重构一个估值体系和盈利预测的清晰度。在这之前,资本市场有可能还是采取观望的态度。而通过此次带量采购已经清晰的方向是,创新毫无疑问是未来非常确定的方向。并且从每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比如吉非替尼,虽然只有一家药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此前预计竞争格局会比较乐观,但最终原研药也大幅降价。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仅是需要创新,而且是需要企业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当成熟产品进入到一个生命周期的下降阶段时,必须要有新产品来跟进。
这次报价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多年以来医药企业的商业模式,尤其是部分核心大品种报价上的策略,基本已经倾向于成本加成法来定价,这对于整个行业的投资逻辑产生较大冲击。未来仿制药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且将集中于原料药和工艺能力维度。而在创新药方面,则愈发重要,只有具有持续研发创新能力的公司才将抢占到更为丰厚的利润。从整体而言,产品线长、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有能力做增量的公司将会被资本市场看好。而更现实的情况则是一些规避了带量采购的品种,规避了政策影响、独立成长的品种将被看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