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外流试点、医药分离也给医药产业带来了改变:零售药店以及网上药店将会因此获益。根据中康资讯CMH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总规模达3093亿元,较2014年增长9.8%,其中药品类(不含药材类)销售达2260亿元,同比增长11.6%。网上药店的增长更是惊人:2015年,中国网上药店总体规模达110亿元,较2014年增长52.8%,均远高于全国市场的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6月底,注册网上药店数量已达456家。泌尿补肾类、皮肤病药物和补益养生类是网上药店销售贡献的前三大类别。

  在过去,医疗市场是医生决策市场,得医生者得天下,但是现在正逐渐转变为患者决策市场,尤其是慢病药物、健康药物,患者会提出自己的购买诉求。在此情况下,更多的购买渠道就从医院转向了外部渠道,也正因此,包括赛诺菲、阿斯利康在内的企业从两年前开始将移动医疗以及基层市场列为了与传统医院同样重要的主要渠道,从而获取更多慢病资源。

  尽管得益于医药分离,但目前网上药店的最大期待“网售处方药”等政策却迟迟不能推出,而另一边,目前中国连锁药店的集中度水平仍然比较低,与国际连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国家卫计委数据统计中心的数据,目前我国的药店总数达到448057家,较2014年增长3%,增速放缓。

  未来零售药店还是会继续跑马圈地,行业的整合速度仍将进一步提高。医药分离是牵涉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承载的问题。在未来,高价值的肿瘤药、必需药物的比例在医院会快速提升,而慢病药物会向医院外迁移。要达到格局转变并不容易,将50%的药物销售留在医院将成为近期医药分离改革的临界点,而距离这一临界点大约还需要两轮招标周期的等待。

医药分离谁受益?

  而高价值肿瘤药物在医院销售的提升与肿瘤药物市场在中国近几年依旧保持的高速增长的状态息息相关。

  以癌症治疗领域新锐药物品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为例,1999年,全球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市场销售额仅有12亿美元,而到了2002年,单克隆抗体的全球销售额已达40亿美元。随着已上市品种的销售额不断增长以及新适应证的批准和新品种的上市,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容量迅速攀升:在2015年,全球单克隆抗体药物的销售额已达到980亿美元左右。但根据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的数据,在这其中中国的单抗药物市场在去年仅达到了72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这一市场将会达到200亿人民币。

  我们可以看到,单抗类药物的新产品正变得越来越多,当然这一药物也是非常昂贵的,比传统的小分子靶向药要贵五倍以上,当然业内现在正在尝试通过一次性使用生物反应器等系统来提高生产的效能,那么未来单抗药品的价格就有下降的空间。根据上海市医药行业协会透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国内将会有4~6款单抗药相继问世。预计到2020年,将会有6~10款单抗药上市,其中不乏自主研发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