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7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0.7%~3.1%,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HCV是一种RNA病毒。HCV RNA大约有9500~10000bp组成。在它的5'非编码区下游紧接一开放的阅读框(ORF),其中基因组排列顺序为5'-C-E1-E2-p7-NS2-NS3-NS4-NS5-3',能编码一长3014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前体,可经宿主细胞和病毒自身蛋白酶作用后,裂解成各自独立病毒蛋白,即三种结构蛋白,为核衣壳蛋白(C)和E1、E2/NS1糖蛋白;四种非结构蛋白NS2、NS3、NS4、NS5。E1和E2/NS1糖蛋白能产生抗HCV的中和作用。NS2和NS4的功能还不清楚,发现与细胞膜紧密结合在一起。NS3蛋白具有螺旋酶活性,参与解旋HCV-RNA分子,以协助RNA复制,NS5有依赖于RNA的聚合酶活性,参与HCV基因组复制。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缓慢发展多年,通常无症状,但可引起严重的肝损伤和肝癌。  

对所有6种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历史上被认为很难治疗的丙肝病人群体而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DAA)疗法产生较高的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virologic response rate, SVR)。只要治疗障碍得到解决,DAA的给药便利性、安全记录和有效性为降低美国的丙肝负担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