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屏障是一种机械性和免疫性的屏障,在阻止微生物及过敏原渗透以及免疫监视、保持动态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发病率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病因比较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涉及遗传因素、患者与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等。现有的治疗方法有限,人们依然在寻求恰当、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蜂毒是指工蜂用其螫针刺向敌害时从螫针内排出的毒液。中医学应用蜂毒治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获得良好的疗效。蜂毒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活性成分是蜂毒素、蜂毒神经肽、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多巴胺和组织胺等。其中,蜂毒素是蜂毒的主要成分,约占蜂毒干重的50%,由26个氨基酸组成,是不对称的线性多肽,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如诱导神经酰胺合成及细胞凋亡,影响蛋白激酶C、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激活核转录因子信号传导途径。已有的一些研究表明,蜂毒素具有抗炎、镇痛、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艾滋病、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

       近期韩国大邱天主教大学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蜂毒和蜂毒素局部使用可能对治疗特异性皮炎有益。研究使用6周大的雌鼠,随机划分为9组,每组5只:对照组,DNCB 敏化组,DNCB敏化空白治疗组,DNCB敏化组100, 200和500 μ g 蜂毒治疗组,DNCB敏化组100, 200和500 μ g 蜂毒素治疗组,治疗药物均涂抹于小鼠备皮的背部皮肤。结果蜂毒和蜂毒素表现出抗特应性皮炎活性,皮肤损伤减轻,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刺激人体角化细胞的体外实验中 蜂毒和蜂毒素可以通过阻断核转录因子和STAT1 和 STAT3信号通路抑制化学因子如趋化因子17、趋化因子22和前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 β、白介素6和干扰素γ表达。蜂毒和蜂毒素可以通过抑制Th1/Th2相关产物和CD4+细胞产生的炎性因子,抑制杆状细胞浸润,抑制血清免疫蛋白IgE产生减轻特应性皮炎的炎症反应。蜂毒和蜂毒素还可以通过调节丝聚合蛋白表达改善不正常的上皮分化。Th1和Th2细胞分化以及活性和角化细胞活性对特应性皮炎的发展起关键作用,角化细胞在皮肤上皮层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趋化因子17和趋化因子22在淋巴细胞迁移中起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学还有使用蜂针将小剂量蜂毒注入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做法,激发经络发挥蜂毒的药理作用。可见蜂毒的应用用着广泛待开发的前景,有许多可研究之处。但是蜂毒应用也有一些缺点,如利用蜂毒治疗疾病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某些患者经治疗一段时间后还会出现过敏反应,剂量过大也会出现毒性反应。

       参考文献:

       [1]HabermannE,Jetsch J.Sequence analysis of melittin from

       tryptie and peptic degradation products[J].Hoppe Seylersz Physiol Chem,1967,348(1):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