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均将对健康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业内人士认为,在众多亟待改革的领域中,医疗卫生等产业与民生关系最紧密,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养老等大健康产业将得到巨大发展。《决定》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健康产业市场 将释放巨大潜力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比而言,中国的养老产业才刚刚起步。有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1万亿元,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5万亿元。除产业规模较小、服务供给不足外,中国健康服务业还存在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开放程度偏低,观念相对滞后等问题,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宋巨明向记者表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人大关,占全国总人口的14.8%,而且这个数字还将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增长。中国老龄人口数量相当于英法德这三个欧洲国家人口的总合。”养老产业对我国经济而言,可谓是为数不多的朝阳产业之一,未来商机巨大。 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1年我国卫生费用为2.4万亿元,占GDP仅为5.15%,要达到2020年目标,年复合增长将达到14%。 医疗资源配置 限制行业发展 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告诉记者,医院作为大健康产业中的核心板块,在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医疗市场有多大,乌院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统计数据,中国全国平均每月5—6亿人次诊疗量,年诊疗量近60—70亿人次,如果按平均单次诊疗费用500元计算,年诊疗收入3—4万亿元人民币,假设就诊者中的0.1%为手术案例,平均手术费用3万元,年手术收入1000亿元人民币。 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人口迅速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性病负担增加40%,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负担研究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约为69%。人口老龄化导致刚性需求、疾病谱从急性传染病向慢性重大疾病演变带来升级需求、新医改释放刚性需求以及收入水平提高刺激个性化需求四大因素构成我国医疗服务需求持续上升的动力。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4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5.6万个。与2012年4月底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减少3668个。而在接待患者方面,目前仍是以公立医院三级、二级医院为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相对不足,民营医院诊疗人次数占比很低。 开放医疗资源成 健康产业发展突破口 乌丹星向记者指出,民营医院经过10多年发展,在中国医疗市场这个“大蛋糕”中,并未切得应有的份额。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0多万家,其中非公有制医疗机构13万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大约有1500多家。它们大部分是由私人诊所发展起来的,也有一部分是通过改制分离出来的。它们的资产大多在100—500万元之间,超过3000万元以上资产的不足7%;床位数多在300张以下,大于500张的不足2%,其中,100张以下床位的医院占70%,多数省份民营医院床位数占全省医院床位总数的1%—4%,三级医院凤毛麟角。民营医院诊疗人次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2.7%,住院人数占全国医疗机构住院总人数的2.5%。门诊量在100人次以下的医院占一半以上,年手术量多为100—1000台。中国医疗市场每年总经济效益超过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民营医院的赢利占有份额不足3.0%。 在15日播发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该决定一经出台,便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医疗服务政策在放宽市场准入、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方面明显提速的标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