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家希望能改革创新的机构是否能笑到最后,就看是否能够攻克这两个问题,双方未来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一周前,港大深圳医院举办了两周年庆典。医院开业后,许多吐槽是针对全科,一方面是全科需要预约,许多市民直接奔赴医院发现扑空。另一方面就是不能指定医生,就诊随机安排让人不爽。而这些港大深圳医院显然已经有所察觉,去年年底针对长期“老病号”的慢性病综合门诊低调开业,由固定的全科医生“一对一”长期跟踪慢性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和健康管理,也即家庭医生。

  同样也在两周前,网络红人于莺也宣布开设综合门诊,提供的同样是全科诊疗服务,亦有在深圳开办综合门诊计划,但时间待定。

  两家机构沿袭的都是舶来的经验。这是一条已经在西方被证明成功的道路,在实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英国,全科医生类似一种基层的社区诊所,由政府支付工资,对病人进行一些预查和简单治疗,一旦发现处理不了,才会为病人推荐、预约上级医院。而在中国这条道路能否走通,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

全科和家庭医生还得时间验证

  一方面来自于人的压力,港大深圳医院院长邓惠琼就坦言,目前仍无法找到合适数量的全科医生,而这个问题于莺同样面临,尽管从公立医院跳槽的知名医生经常闯入公众视野,但数量毕竟是少数。第二个是收费问题,尽管港大医院全科收费已经被院方认为不能实现收支平衡,而且正在酝酿调价,还是有市民吐槽收费太高。而于莺之前在微博上做过调查,如果一家社区诊所能提供家庭医生式的建档式医疗服务模式,每次就诊时和患者及家属有至少30分钟的沟通,采用预约制,按时到诊所后等候少于10分钟。但诊费自负,一次500元左右,会有多少人选择这样的诊所?得到的答复是,大部分工薪阶层都难以接受。

  事实上,全科和家庭医生都是未来医改的方向,而这两家希望改革创新的机构是否能笑到最后,就看如何攻克这两个问题,双方未来会交出怎样的答卷,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