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医疗零售化,指的是引入零售业态的手法来提供医疗服务,从而提升医疗服务整体的服务能力。零售业更多的是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从售前到售后的全链条服务,核心是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为产品的销售提供附加值。而医疗本身即是一种服务,并不是为产品提供附加值。所以医疗的零售化更多的是集中在服务本身,更多的以病人为中心,提供全链条的从诊前到诊后的服务。但医疗零售化的终极目标更多的是以疗效为核心,所有的服务和药品等手段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这也就要求医疗零售化并不简单的是服务好就可以,服务质量更为关键。

        之所以有医疗零售化的潮流,是因为原先以医生为中心的模式无法真正去考核医疗服务质量,这导致支付方和病人都不满意。支付方认为医疗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就意味着病人重复就医,小病变大病的可能性增加了,也导致了医疗支出的大规模增长。而病人则认为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质量不好不仅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加剧了自身的痛苦。

        因此,医疗零售化的源动力来自支付方和病人,但在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病人是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希望改革的需求一直非常强烈,但面对庞大的机构一直无能为力。整个市场趋势的核心是支付方来推动的,而非病人,这一点对于理解市场是非常关键的。

        美国在2013年正式实施的医改是以价值医疗为基础,也就是说是以疗效作为赔付的标准,这带动了原先暗流涌动的零售化浪潮,在过去的几年,不仅原先的零售诊所获得了大发展,很多新型的连锁诊所也得到了很大的驱动力。即使是大型医院,也开始大规模的建立零售化的诊疗中心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平心而论,零售诊所的大规模发展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上。因为美国用户获取医疗服务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价格相对较低的零售诊所无需排队,有助于大量小病的快速解决,避免了病人前往昂贵的急诊室。因此,美国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增长是能在短期内快速控制医疗费用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随着可获得性的提高,病人疾病的及早发现和康复等服务的发展为以疗效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随着美国市场医疗零售化的发展,各方对于中国市场医疗零售化的发展也抱有很大的期待。随着民营医疗的发展,中国医疗的服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服务质量上始终没有很大的进步。而且,民营医疗在整个基础医疗领域也发展的非常弱势,无法真正去推动医疗的零售化。但是,中国少部分公立医院和一部分民营医院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一些专科领域确实提供了一些值得参考的发展范例。比如在妇产科领域,只要技术能力合格,如果能配上良好的用户体验和优质的服务,自然能推动医疗服务的良性发展。

医疗零售化的源动力及其在中国的挑战

        但是,这毕竟只能集中在少数领域而无法全面铺开。在面对医疗机构的时候,中国病人更多的还是弱势群体,他们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特别是中青年一代的需求正在大规模的增长。但每个病人都是极其分散的,他们没有办法和能力去组织起来强迫医疗机构进行改革。即使是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号称自己有多少用户数,其整体的意义也非常弱,这些所谓的用户数并不是冲着互联网公司而去的,他们是冲着医院和医生本身,这样的变革是很难发生的。

        因此,中国医疗零售化的源动力将如同美国一样,主要是由支付方带动的。但是,中国支付方对服务方是整体弱势的,在短期内是没有能力去推动服务方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进行改革的。当然,中国的医改不仅是支付方推动,更主要的是政府在推动。但是,面对长期被压低的医疗服务价格,政府始终将目光集中在产品方上,试图通过打压产品价格来缓解医疗支出的压力。因此,政府甚至对医疗行为的规范都没有进行很好的控制。虽然自今年以来,医改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政策推动,但政策的实施是需要时间,收效也是较为缓慢的。

        因此,中国医疗零售化在短期内更多的还是偏向概念。体制外的商保加基础医疗的服务或许能取得一些突破,但这个难度也不小,单个区域密集布点后的快速突破可能会产生机会。总体来看,医疗零售化正如互联网医疗一样,目前还是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但线下的医疗变革是长期的趋势,现实状况下如何选择合理的发展路径将是决定能否推动各种模式在中期内成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