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咨询公司于11月23日发布最新报告指出,未来十年中国的医药市场将会被重塑,医药企业将采取新的市场营销方式,药品生产制造将进入低成本时代。
市场将被重塑
波士顿咨询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医药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政策频繁出台。一方面展现出医药市场和渠道的多元化趋势,另一方面渠道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特别是在中国医药市场中占比高达90%的原研药和仿制药正在从销售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转向市场准入模式。未来3~5年,医药行业充满挑战。
报告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两个因素将继续推动中国医疗支出的增长:一是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包括老龄化和中产及富裕阶层的扩张;二是中国政府致力于承担国民医疗花费的更大比例——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由政府出资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体系。
在上述因素推动下,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医疗支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10%。未来的药品市场将逐渐从现在的以医院为中心的体系,转向“去中心化”模式,包括三种主要的销售渠道,即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报告预测,到2021年,由于政府对药品销售实施“零加价”政策,同时严格药占比控制,医院的药品销售份额会下降5%~8%。此后,药品销售从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转移的速度会加快,到2026年,医院在药品销售中的比例将下降至50%~60%。
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医院的商业化模式也会从销售为主导的模式向市场准入为主导的模式发展,即更加严厉的招标政策,如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将会和原研药处于同一招标质量层次,以及不断扩大的医联体和GPO(集团采购)主导的二次议价将不断压低药价,降低产品利润,但同时也会减少供应厂商数量,将药品价格与采购量挂钩,实现对制药企业的重新洗牌。
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陈白平表示,未来3~5年,药企转型会非常痛苦漫长,药价不断下降,但是销售费用却不能减少。而真正实现渠道多元化,医药分开,可能要到2021年之后,驱动力是目前政府正在推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全科医生制度。
制造成本将大幅下降
报告同时推演出中国药品未来十年的价格走向,即经过两三轮招标之后,药品的毛利率将下降30%,而按照国内药企现在的营销推广模式这将无法支撑销售团队。
报告指出,事实上中国药企还有一个巨大的杠杆没有采用,即制造成本下降。以辛伐他汀为例,在美国药店平均每片辛伐他汀价格是0.024美元,大采购商的采购价格为每片0.012美元。中国药企只有经营毛利率达到95%时,才会低于美国平均价格,中国药企毛利率只要在80%以下,则高于美国药店平均采购价格。这说明,中国药企在控制制造成本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比如产能、流程的优化,人员效率的提升等。
陈白平表示,在发达国家,药品通过GPO采购后能保证一定销量。目前中国很多药企把药品销售额的30%左右的费用用在推广上,这一块是未来下降的空间。
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主席黄培杰认为,医药生产分两个环节,即一个环节是原料药生产,另一个环节是原料药合成(制剂)生产。在原料药环节上,中国的成本控制很有竞争力,因为这一块已经达到规模、批量生产。而在原料药合成领域,中国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较高,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