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去年今日,魏则西在家中去世。

       一年过去,由他引发的癌症免疫疗法争议仍未平息。

       在他身后,癌症患者是一个被“重度污染”的医疗信息包围的群体。

       手术、化疗、进口药物用遍,最终他们中的部分人找到免疫治疗的大门推门而入,视其为最后的希望。

       2016年4月,震动全国的青年魏则西之死,使免疫治疗的乱象被置于舆论的聚光灯下:未经批准、夸大疗效、费用高昂……

       同年5月初,魏则西事件后,国家卫计委重申,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仍属于临床研究,不能进入医疗临床应用。

       自此,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商业性应用并收费的免疫疗法,纷纷踩下刹车。

       但作为医学研究领域公认的最前沿技术手段之一,免疫治疗已成为许多濒临绝望的癌症患者渴望抓住的一根稻草。

       在求生的搏斗中,他们甘愿以身试验,纷纷投入临床研究之门。

       2017年4月10日,国家卫计委回复澎湃新闻称,从免疫治疗中的CIK疗法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来看,尽管可以使患者总生存期显着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该疗法存在细胞制备质量参差不齐、特异性不强、个体疗效差异大等问题,同时存在器官损伤等副作用,还不具备进一步广泛临床应用的条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国家卫计委同时强调,免疫细胞治疗前景广阔。

       “我委多次组织专家就免疫细胞治疗进行专题研究论证。专家认为,免疫细胞治疗虽然目前还不成熟,但未来将会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前景广阔。免疫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必须加强临床研究管理,指导各研究机构开展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工作,以促进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转化。”国家卫计委回复称。

       治疗中断

       快一年了,周杨依然未能完全摆脱当初得知魏则西事件时的抑郁情绪。

       2016年4月12日,陕西青年魏则西在接受了北京武警二院及其合作的莆田系公司提供的免疫疗法后,仍然步入死亡。

       同年5月1日,周杨第一次听说魏则西这个名字。

       同为癌症患者,周杨刚刚接受了魏则西接受过的“DC-CIK细胞免疫疗法”,当时刚完成第一次细胞回输。

       朋友间的询问关心短信纷纷涌来:“是不是被骗了?”

“魏则西之死”一周年:“免疫治疗法”争议继续

       免疫细胞疗法是将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抽取出来,培养、扩增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相当于增加攻打肿瘤细胞的“士兵”,从而增强患者的抗癌能力。

       这种治疗癌症的方式与传统手段差异颇大,寻求治疗的过程也颇为曲折。

       当然,花费也同样不菲,周杨第一次治疗大约花去了4万元。

       主治医生告诉周杨,他的肾癌属于早期,做了免疫治疗后,可以有效防止复发。

       治疗之前,周杨签下了知情同意书,被告知治疗后可能会有哪些副作用,比如体质过敏的人可能会有高烧之类的排斥反应。

       魏则西去世后不到一个月,国家卫计委召开视频会议,明确细胞免疫疗法仍然属于临床研究阶段。

       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被叫停了,周杨正是这个收费高昂的疗法的用户之一。

       此时,周杨还不知道这项治疗是否有用,做完一个疗程通常需要回输三四次,他只做了一次。

       但幸运的是,周杨的治疗没有中断,后来由临床治疗变更为临床试验。

       “治疗是免费的,只收了一些住院费,临床试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的,我由于和医院比较熟才得到机会。癌症患者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会去争取的,但医院需要的实验志愿者数量有限。”周杨说。

       杨勇则没有这么幸运。

       患有肾癌的杨勇做完摘除手术后放疗、化疗作用甚微,2009年开始先后在天津市肿瘤医院(三甲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接受免疫治疗。

       “通过网上查询医学学术资料和向各肿瘤医院医生咨询,免疫治疗对肾癌和黑色素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杨勇表示,每次治疗医院和医生都明确告知,要在告知书上签字确认。

       2009年11月-2016年4月,杨勇前后接受了近7年的免疫治疗。

       费用同样不菲。天津人民医院有五种细胞的混合细胞生物治疗1.6万元一期,标准免疫治疗2.5万元,多细胞3.8万元,复合4.8万元。天津肿瘤医院DC疗法1.6万元,CIK疗法2.8万元。

       2016年4月-2017年2月,杨勇的治疗中断。

       最终,杨勇联系到清华大学医学中心细胞治疗研究所所长张明徽,成为其免疫治疗临床实验项目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