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专门就《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进行了解答,医联体注定将成为2017年医疗领域的又一热词。

 

  而医联体建设正式上升为一项国家层面的政策是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

 

  之后时隔一个多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进行了部署,指出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因地制宜探索医联体建设。

 

  种种迹象表明,医联体建设不仅是潮流的大势所趋,也是医疗改革的必定方向。虽然医联体在国内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是在新的环境和政策下哪种医联体更适合自身发展,想必是每位医疗从业者都在思考的问题。那么,遍地开花的医联体建设,究竟哪种模式被推崇?在发展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

 

  城市医联体

 

  城市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以1家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若干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X”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

 

  优势:“基层首诊、分级诊治、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方便了患者诊治,减轻了患者的负担;联合体内其他医院技术水平提高后,能吸引更多患者在其就诊,从而减轻“龙头”医院的负担,使“龙头”医院能更好地为危重病人、疑难杂症病人服务;联合体内的双向转诊机制降低了患者的诊疗费用,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医联体成为政府改革必定方向 哪种模式更靠谱?

  潜在问题:资金与技术保障要求更高;政策层面存在困扰,比如医保转诊住院的起付线、补偿机制不同,影响患者转诊的积极性;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医疗市场的垄断状况,导致医疗服务效率下降。

 

  城市医联体以深圳罗湖医疗集团的紧密型医联体为代表。通过整合辖区公立医院,组建医院集团,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集团下设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保院、区康复医院、区医养融合老年病科医院和区肿瘤医院,35家社康中心,同时组建了9个资源管理中心。在集团内设立的检验、影像诊断、财务管理等9个中心,检验结果互认、资金统筹管理,下属医院资源互通。对于集团内的医院,则各自“主攻”原来的重点学科,错位发展,做大做强其专科项目。并且集团实现医院“管办分离”,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成立理事会、监事会。

 

  医共体

 

  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是农村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通过把医保的支付方式改革和医共体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预防、治疗、康复,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把县、乡、村连起来。

 

  优势:有效地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堵塞浪费,降低药占比;区域内大小医院成为“一家人”,破除以往竞争关系;有效整合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资源,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和服务能力。

 

  潜在问题:医共体内的绩效考核与利益分配比较复杂;县域内卫生技术人才资源匮乏可能会制约县域医共体的运行和发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阻碍分级诊疗工作的推进;县级医院的带动与引领作用受自身能力与水平所限。

 

  医共体最著名的代表莫过于安徽省天长市“四体合一”(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的县域共同体。该市整合城乡医疗机构,分别组建3个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对医共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调配,以医共体为单位实行按人头总额预付制,超支由县级医院承担,结余由县级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6:3:1比例进行分配。同时,确定县级公立医院122种、镇卫生院50种确保收治病种目录,明确县级医院41个下转病种和15个康复期下转病种清单,目录内病种不得外转,医共体内部实行人员柔性流动,强化对口帮扶,推进信息共享,真正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