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医疗机构 设置“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个在医疗机构规划布局方面一直以不搞超大规模医院而显得“另类”的地方,“十三五”《规划》又有什么“另类”的,值得关注。
1、功能定位更加清晰
《规划》提出做精市级医学中心、做全区域医疗中心,做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活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总体思路,令人振奋。做精市级医学中心,以提升临床技能、临床质量和临床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做全区域医疗中心,充分满足区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做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做活社会办医疗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
2、面对汹涌而来的老龄化,长期护理床位将大幅度增加
《规划》指出,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人预计达到531万人,占城市常住人口23%,老龄化将需要大量的康复、护理等慢性病病床。因此《规划》提出“床位总量有序发展”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实施床位分类登记,严控治疗床位增量,治疗床位按不超过千人口5.2张配置;千人口治疗床位数≥3.8张的区,除短板资源外,一般不新增治疗床位;千人口治疗床位数在2.8-3.8张的区,可适当增加治疗床位;千人口治疗床位数≤2.8张的区,应增加治疗床位达到2.8张。严控公立医院治疗床位增量,对千人口公立医院治疗床位数≥3.3张的区,不新增公立医院治疗床位。中心城区原则上不新建公立医院,不增加现有三级公立医院床位。鼓励长期护理床位发展,长期护理床位按户籍老年人口的0.75%配置(约每千人口1.6张)。
3、儿科、康复科、精神科将迎来大发展
针对老年护理、儿科、康复、精神卫生等供需矛盾突出现状,《规划》将大力发展儿科、产科、传染、急诊、病理、麻醉、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急救等,到十三五末,儿科床位达到千儿童(0-14岁)2.2张,二级综合医院必须提供儿科急诊服务,并设立儿科床位,床位数原则上为医院核定床位的5%,最低不少于30张;康复床位达到每千人口0.25张,全市康复床位按每千人口0.25张设置,每一区至少配置一所200床位以上的康复医院,鼓励现有二级乙等医院功能转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院,有条件的区域康复医院应临近区域医疗中心和市级医学中心设置;精神科床位达到18000张,其中治疗床位9000张,长期护理床位9000张。重点增加各区精神卫生床位,鼓励精神专科床位配置不足的区政府新建或扩建精神专科医院。鼓励社会举办精神卫生机构。
4、坚持一贯的不搞大医院,30-50万人口设立一所区域医疗中心
上海医疗机构布局区别于全国其他地区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超大规模的医院,十二五期间,上海坚持实施“5+3+1”工程,一大批三甲医院分院诞生,三级医院实现郊区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布局继续完善。建成102个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上海市民步行1.5公里(15分钟)可以到达一个医疗点。
十三五《规划》上海继续坚持这一理念,明确空间布局均衡配置。严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不合理扩张,将医疗服务产出评价与控制医院床位规模挂钩。新设置市级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600-1000张床位为宜,原则不超过1500张。新设置的区综合医院治疗床位数一般不超过1000张。新设或增加床位后达到1500张以上的公立医院须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
调整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加强薄弱郊区医疗资源配置,全市按照每30-50万人口配置一所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半径为30-45分钟车程。区域医疗中心必须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传染(感染)病科、精神病科、康复医学科、老年病科,提供血液透析等17各科室的医疗服务,有条件的应当设立老年病区。
5、社会办医将进一步完善
据《规划》透露,2015年末,上海社会办医疗机构共1972家,占全市医疗机构的39.31%;床位14356张,占全市床位的12.26%,诊疗人次1062.51万人次,占全市诊疗人次的5.55%,出院人次9.05万人,占全市出院人次的3.60%,根据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上海社会办医不管是规模,还是服务量与国家对于社会办医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引进优质社会办医资源,着力提高社会办医质量和办医规模,增加社会办医整体社会信誉度。发挥两个国际医学园区作用,加快发展具有国际化、市场化、高端化特点的现代医疗服务业。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千人口1.5张以上(含治疗和长期护理床位)。市、区两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总床位(含治疗和长期护理床位)和新增治疗床位的25%为社会办医疗机构预留空间,各区新增床位应优先满足社会办医需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