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打破垄断,才能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只有形成竞争性医药健康行业服务体系,才能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打下良好基础,才能切实为老百姓带来实惠。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对医药改革提出“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重大改革要求,随之2009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标志着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然而十年以来,“四个分开”的推进并不理想,也没有达到各界的预期。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其实在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包括医药健康产业在内的诸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规划,标志着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再次启动。《规划纲要》出台一年多来,医药健康行业有哪些变化和实质性的改革举措?
医疗改革:2017年“医生执业与医院分开”迈出实质性一步,即医生自由执业、自由创业成为可能
2017年2月2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以下简称“国家卫计委”)发布“委令第13号”,即《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由此将过去的“医生在医疗机构注册”转变为“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注册”,多点执业只需备案即可,无需原有医疗机构批准。“委令第13号”的发布标志着呼吁了二十多年的医生自由执业从政策层面终于实质性突破,医生由单位人身份转换为社会人身份成为可能,虽然政策级别不高,但这“一小步”的放开松绑,使医生群体获得空前的“解放”,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医生集团”将可以“合法”行医。
2017年2月21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即“委令第12号”,该文件为《规划纲要》提出的“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等改革要求扫清了政策障碍,无论是退休、停薪留职以及在职医生均可自由创业开办诊所,为“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打开了政策窗口。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行政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迄今国内90%以上的医疗资源积聚在公立医疗机构,加之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定点也绝大部分都在公立医疗机构,使得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
而“委令第13号”明确医生可以自由执业、自由流动,将会使社会办医疗机构能够获得医生资源,从而使医生群体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委令第12号”明确医生可以自由创业、开办诊所,将会使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从而使医生能够获得更多地执业选择,体现自身价值。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两个“令”,看似仅仅解放了医生群体,事实上对整个医疗领域的衍生影响是巨大的,包括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障碍和隐形壁垒将逐步打破、将扫清社会办医疗机构获取医生资源的障碍等,这将为我国逐步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竞争性医疗服务体系”打下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基础。
2017年7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办发〔2017〕67号”文件,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合理界定政府作为公立医院出资人的举办监督职责和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自主运营管理权限,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创新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公立医院转为行业管理,强化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对医院的监督指导职责。”可以说国家卫计委“两令”加上“国办发〔2017〕67号”文件,将会极大推进十七大提出的“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的医疗改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