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中国医保商会在北京举办2017-2018年中国医药外贸形势发布会,孟冬平副会长代表商会正式发布2017年中国医药外贸数据,总结过去一年医药外贸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对未来贸易形势作出预判。
此次发布会邀请了5家企业代表从企业层面分享了他们2017年在医药外贸端取得的成绩,遇到的问题及国际化发展策略。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外经济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杜欣、新华医药集团副总经理窦学杰、中国国际医药卫生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兼国际贸易部总经理刘丽莉、东软医疗副总裁兼国际销售总监张丹、安徽天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洋分别发言。
人民网、中国日报、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国际商报、财经杂志、每日经济新闻、E药经理人、新浪健康、生物谷等十余家媒体参会报道,就相关热点问题与参会商会及企业代表交流。
看数据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1166.76亿美元,同比增长12.64%。其中,出口607.99亿美元,扭转了去年下降的局面,增长9.44%,增幅达到近五年最高值,进口558.77亿美元,增长16.34%,对外贸易顺差49.22亿美元,下降34.60%。整体来看,2017年,国际市场需求上升,我国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医药出口量减价增,出口额稳步提升,同时,国内需求依旧保持较高的水平,进口保持较快增长。
中药类出口金额36.40亿美元,同比增长2.07%,植物提取物市场活跃,出口额20.10亿美元,同比增长4.33%,中成药出口2.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03%,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持续负增长,同比下降2.23%。
西药类产品出口354.56亿美元,增长12.62%。其中,原料药出口291.1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1%。原料药企业环保成本不断上升,促使供给侧收缩、落后产能逐步退出,优质企业的竞争格局迎来持续好转。制剂出口34.56亿美元,同比增长8.32%。
医疗器械类出口金额217.03亿美元,同比增长5.84%,其中,医用敷料、一次性耗材、诊断与治疗设备、保健康复设备、牙科设备均实现稳步增长,分别增长2.97%、9.53%、4.11%、6.29%、17.00%。
医药类产品进口额558.77亿美元,同比增长16.34%,其中,位居我进口医药产品之首的西成药进口额171.57亿美元,增幅21.66%;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进口146.31亿美元,同比增长9.60%。随着“优先审评”制度在国内正式落地,进口药物开始扎堆进入中国市场。
看特点
贸易顺差显著缩小,医药外贸平衡发展。2017年,我国医药类产品进口额558.77亿美元,出口额607.99亿美元,贸易顺差下降至49.22亿美元,下降幅度34.60%。高端医疗器械、制药装备,西药制剂和生物制剂进口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是贸易顺差快速缩小的主要原因。
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原料药出口整体呈现回暖趋势。2017年,受环保趋严、上游货源短缺、原材料涨价等客观因素影响,企业加快西药原料生产线的结构性改革,加大环保管控力度,由“走量”向“保质”方向转变,上半年原料药出口呈现量减价增的趋势,下半年出口量复苏,出口金额增长明显,全年增幅13.71%。
加工贸易回升,制剂加工贸易大幅增长。2017年,医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金额104.31亿美元,同比增长6.11%。其中,制剂加工贸易增长迅速,增幅高达48.80%。
生物医药、体外诊断等新领域方兴未艾。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产销规模稳步增长,年均增速在15%以上。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拥有最多在研生物药数量的国家。我国体外诊断试剂市场规模也在日益扩大,预计到201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7%。
医药服务贸易呈旺盛增长势头。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随着医药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细分,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MO(医药生产合同外包服务)、CSO(医药销售合同外包服务)等新业态逐渐兴起,成为我国医药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新形式。中医药服务加快“走出去”步伐。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派出中医临床医师约2000人,占外派医疗劳务人员总数的60%。超过60家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中医医院、中医诊所、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医药研究中心等,年接诊量达到25万人次。
研发成果转化进入收获期。2017年,我企业新获得34个制剂产品美国简明新药申请(ANDA)文号(其中8个为暂时批准),是去年获批数的1.7倍。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进军美国仿制药市场。“授权许可”是2017年以来,国内医药研发领域的关键词。百济神州、恒瑞医药、誉衡药业、南京传奇四家企业的6个产品以授权许可的形式,与海外研发巨头、跨国投行展开合作,交易总金额超32亿美元。
医药资本运作常态化,成交金额屡创新高。2017年伊始,三胞集团便宣布耗资8.19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医药公司Dendreon,以如此的大手笔拉开序幕;接下来,复星医药、人福医药、仙琚制药、三生制药、威高集团等纷纷登场,三胞集团创下了收购海外首个生物类原研药的纪录,而复星医药则以10.91亿美元创下目前为止中国本土药企最大海外并购案。
对华贸易救济案件频发,知识产权类案件明显增加。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遭遇的贸易摩擦呈明显上升趋势,2017年,我国出口的医药产品遭遇了15起贸易摩擦调查。其中,包括印度发起的5例反倾销调查和1例反规避调查,美国发起的4例知识产权侵权337调查和1例反垄断诉讼,以及欧盟发起的2例反倾销调查和乌克兰发起的1例反倾销调查。
我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以往,我企业在专利诉讼方面的经验少,胜诉案例不多,而如今,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显著提高。2017年,就有两起中国药企的专利诉讼案胜诉。6月,华海药业及其美国子公司Prinston针对Noven公司“Brisdelle”帕罗西汀胶囊的专利挑战胜诉。这是我国医药企业首次第四段(PIV)声明的ANDA挑战成功案例。12月,绿叶制药在德国赢得卡巴拉汀单日贴剂侵权诉讼,法院维持一审判决,判定无论诺华原有专利是否有效,卡巴拉汀单日贴剂并无侵犯专利权。
营养健康产业市场最具发展潜力。从进口数据看,2017年,我国营养健康食品进口额为20.4亿美元,同比增长32%。市场上增长较快的热点品类有:蛋白质粉、钙制剂、维生素类、参类制品、蜂类制品、鱼油等。2017年,注册与备案“双轨制”政策正式实施,企业负担减轻,逐渐形成“备案占多数、注册审批占少数”的监管新格局,促进保健品市场良性发展。
看未来
当前,我国医药企业在国际注册认证、研发、国际市场营销、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组合等方面的能力继续提高,医药出口的产品格局和市场格局都在发生深层次变化,医药国际贸易环境总体向好。
有利因素是:美国、欧盟、印度等主要市场需求复苏并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制剂、诊疗设备等产品对欧美市场出口明显加快;大宗原料药、医疗器械类产品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刚性需求没有改变,出口量和价格正逐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而回升。
同时,南美、非洲等市场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医药贸易摩擦影响不容忽视。随着“十三五”原料药产业规划的实施,我国医药产业将向更有秩序、更高科技含量、环保、资源节约、提高附加值、向下游延伸的方向发展,更有利于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预计2018年医药外贸稳步发展的基本面将继续保持。
点击下图,即刻登记观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