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氧宣布完成E轮7000万美金融资,由兰馨亚洲投资集团领投,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俄投资基金、经纬中国跟投。这也是其在近一年内完成的第三次融资,三轮融资总金额达到1.6亿美元。有业内人士估计,继平安好医生、微医等平台后,新氧新晋为互联网医疗领域又一独角兽企业。新氧方面表示,目前新一轮融资资金已全部到账。
实际上,自2013年创业至今,新氧在5年时间里共完成了7轮融资,累计融资超过15亿元。健康点梳理部分医美平台融资信息发现,无论融资金额还是融资轮次,新氧在业内都较为领先。面对如此频繁的融资,业内人士不禁发问:是什么促使资本愿意向新氧投资,本轮融资后新氧的路又将如何走下去?
新一轮融资怎么花?
为什么要融资?对此,新氧创始人兼CEO金星给健康点的回答是,“主要是出于战略和业务发展的角度考虑,新股东的加入让新氧的投方阵营更具实力。”实际上,对于创业企业来说,融资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要资金,二是要资源。
在道彤投资合伙人邹国文看来,新氧的E 轮融资更像是未雨绸缪。他告诉健康点,“医美平台自身是带有社交属性的电商平台,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烧钱、频繁融资。此外,现阶段资本市场面临不确定性,天晴的时候修屋顶,暴风雨来临时才能安全,也是融资的推动力。”
实际上,按照新氧方面的说法,其在2016年起就已经实现年度性盈利,收入主要来自于交易佣金和广告费。而其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三方面。一是服务升级。为用户提供全流程、高品质的管家级服务。二是新业务的探索和孵化,包括美学AI诊疗体系、供应链效率的提升,目前美学AI诊疗体系已应用到了“新氧魔镜”上,AI可以给予消费者更准确的建议,打通“诊疗--选项目--选医院和医生--到店服务--恢复”全流程。三是扩大团队,引进更多优秀人才。
AI 是新氧近期重点发展的项目。此前,金星曾告诉健康点,“AI是新氧重点投入的技术,会不断引进更多优秀研发工程师。我们通过搜集不同维度的用户数据,未来会打造智能化匹配的美学诊疗体系,现在还是2.0版本,不久将升级为3.0版本。”
对此,参与本轮投资的中银国际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王立新表示:“当医美行业引入移动互联网社区功能以后,医美行业的信息变得更加透明,信用评价变得更有效率,消费体验也随之得到改善。未来该行业还会应用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让医美服务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专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30日,同为互联网医美平台的更美完成5000万美元D1轮融资,随后也宣布融资将主要用于AI技术研发、团队扩充、地域与品类拓展等。更美本轮融资在引入资金的同时,也为其AI 技术研发引入了资源。
更美创始人刘迪表示,更美会引入美图积累的影像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来建立医疗美学智能引擎,帮助用户通过上传照片和视频获取个性化颜值报告与美学建议,进行智能医美项目与诊所、医生选择,实现从线上虚拟美颜到线下实景美颜的对接。
引进人才是新氧本轮融资后的另一个重要任务。“用户为什么会相信在你平台上搜到的医生和医院?”金星解释到,“回想一下在医疗领域成功的平台,比如好大夫、微医、丁香园、春雨医生等,他们主要是细分领域的垂直性平台。这是因为大众认为医疗是有风险的,需要专业知识。所以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当中形成的认知越专业,就越容易成功。”
金星告诉健康点,招聘有医学背景的员工就是为了形成专业审核团队,对社区内容把关,审核医生医院资质、针剂假体等产品是否国内备案等。比如新氧的“医美百科”的功能,就召集了50个医生,整理了393个整容项目,100多种整形耗材、假体、设备等信息。
从投资方的阵营看来,目前曾参与过投资新氧的投资机构包括兰馨亚洲投资集团、经纬中国、挚信资本、安佰深股权投资集团(Apax Partners)、鼎晖投资、上海优壹品基金、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俄投资基金等。
而上述投资机构中大多数都有过成功的医疗项目投资经历,比如安佰深股权投资集团曾投资过英国的私有医院集团GHG、泛欧洲医院集团Capio、印度的私有医院集团Apollo Hospitals,以及医美设备厂商Syneron Candela等。此前,金星也曾公开表示,“要连接消费者、医美机构、医生、药品设备厂商。”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本轮融资的兰馨亚洲曾投资及协助上市的企业超过30家,投资多家互联网垂直平台,包括携程网、正保教育、易趣网、汽车之家、智联招聘等。这或许也将为新氧未来的上市之路埋下伏笔。
平台最终赚取的是流量生意
对于资本来说,医美市场无疑是诱人的。作为消费医疗的典型行业,近年来医美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据ISAPS预测,至2020年,我国医美市场有望达到3150亿元,2015-2017年的年复合增速高达42.23%,预计2018~2020年的年复合增速达29.35%。
同时,中国医美市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严重,卖方掌握比买方更多的信息,信任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消费者在面对医疗决策时持审慎态度,需要专业、可靠的信息,用于降低决策成本与风险,这给新氧这样的垂直平台发展留下的机会。
对此,长岭资本投资总监孙航程表示,医美本身是一个高毛利的行业,现在看来,医美机构的连锁化并没有做起来。正如孙航程所言,目前中国医疗美容终端众多,集中度较低,竞争较为激烈。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目前全国在卫生部门注册的医疗美容机构超过10000家,其中公立整形医院和公立医院整形科占比约11%。民营医院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本的流入,2000年之后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国内现有4000余家规模以上民营整形机构,还有大量无法统计的私人诊所等机构,民营整形医院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正因如此,医美机构的分散化也导致平台的生存价值比较高。
对于资本为何频频给新氧投来巨额资金,曾负责A轮投资大型医美连锁机构联合丽格的邹国文也告诉健康点,从投资人角度来说,一方面,中国将是全球医美最大的消费市场。对标韩国,中国医美消费渗透率还有近6倍增长空间,未来5年仍然会保持2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未来二三线城市的女性将是最重要的增长驱动力,而女性更愿意接受分享和推荐,给了医美社交电商平台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新氧在医美社交电商平台领域的市场份额最大,资本会给领头羊更多溢价。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时,资本往往会抱团去拥抱头部企业来降低风险。
新氧目前交出的成绩单必然是让投资人心动的。兰馨亚洲合伙人洪德尚就曾提到,“公司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内容,具有很强的壁垒。”
2015年起,以社区内容分享和线上线下导诊为主营业务的医美App集中爆发,一年间出现30余个App产品,在经历一年的竞争后,新氧等成为行业头部公司。这类公司大多是“社区+点评+电商”的架构,形成了医美O2O的平台经济模式,其在线下集中医美医院、医美医生等资源,为其提供品牌、营销、导流等服务,在线上打造经验分享、互动社区等内容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为消费者提供咨询、电商等服务,完成生态闭环,增加双向粘性。与大多数O2O 平台的商业模式类似,这类产品通过社区营销做入口,导入电商交易链,再通过点评反馈建立评价体系,从交易中提取佣金。
对此,孙航程表示,真正的平台建立起来后会一直收割利润,其商业模式比较清晰,即通过分发流量来获利。但是他同时提到,一个成功的平台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分别是:获取流量成本低、用户量足够大、用户足够活跃。只有达到这三个条件,才能赚到流量的生意。
对于新氧来说,获取流量的方式较多。此前,健康点的文章介绍到,目前在新媒体渠道方面,新氧覆盖了微博、微信、短视频。而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上,新氧也会植入一些整形题材相关的网剧,投资演唱会、电视剧、电影等。同时也会投放一些户外的广告牌。新氧方面表示,其每个月的新媒体内容的文章阅读量和视频播放量都超过3亿次。
以这些流量带来的用户为基础,新氧为入住的医美机构降低了营销成本。据了解,医美机构数量众多,竞争激烈,每个机构需要投入大量费用进行营销吸引顾客,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营销费用占比很大。目前医美机构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分别是广告投入、搜索竞价、美容院导流和APP服务。前三者构成医疗美容机构的主要成本,较高的营销成本使得整形机构利润水平普遍较低。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对行业信息不透明的现状带来改善。
具体来说,互联网平台充当中介平台作用,帮助医美机构进行市场推广、术前咨询、术后服务、客户案例大数据的采集利用,同时提供第三方支付功能。此外,互联网平台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外接法律援助、保险服务、消费信贷等功能。
自2016年开始,新氧便从小型诊所开始合作,并吸引更多大型机构主动入驻。目前,在新氧APP和新氧网上,共有7000余家医美机构,其中就包括国内医美巨无霸美莱和艺星等。
金星表示,“大型的连锁医美机构,正把越来越多的广告投放份额倾斜在医美APP上,这个趋势长远看来,是不可逆的。”他说到,这些机构其实已经和新氧建立了深厚的良性共生伙伴关系,核心是通过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提高ROI。据介绍,在新氧上做得好的机构营销成本一般为10%,远远低于行业内50%的均线。
上市时间暂不明确
完成E 轮融资的消息引发了市场关于其计划美股或港股上市的猜测。对此,金星对健康点记者表示,新氧的上市计划目前暂不公开,但是他提到,“目前新氧财务状况良好,现金储备非常丰富,并不着急上市。”
不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新氧于美股或港股上市的可能性非常大。孙航程表示,“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俄投资基金两家中字头基金的进入是一个标志,一般来说,如果中字头基金进入到后期的投资,基本就离上市不远了。”他补充到,“当然也不排除新氧还会继续融资的可能。”
邹国文也告诉健康点,目前正在美股和港股排队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有三十多家。互联网企业E轮融资后,背后的投资机构基金存续期集中到期,需要通过IPO或其他途径退出,而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及其大股东没有相应的回购能力及转让接盘能力,投资方只有寻求通过港股或美股IPO实现退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