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时美施贵宝在今天(8月11日)举行的欧狄沃™ 上市前媒体沟通会上宣布,继6月15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nivolumab injection) 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正式登陆中国市场,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既往接受过含铂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与此同时,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发起、百时美施贵宝支持的“给生命以时光”肺癌疾病教育项目也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通过实施肺癌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科普工作,让更多中国肺癌患者与时光为伍,享受精彩生活。

      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吴一龙教授表示:“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欧狄沃?已成为二线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作为中国目前唯一获批用于肺癌治疗的PD-1抑制剂,欧狄沃?的上市毋庸置疑将成为中国癌症治疗领域的里程碑,有望填补国内免疫肿瘤治疗的空白,为更多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打破传统治疗瓶颈,提升晚期肺癌患者生存希望

       数据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高居所有癌症之首[1],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刻不容缓的议题。由于肺癌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近年来,尽管肺癌在治疗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但对于晚期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而言,目前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总体预后较差,改善治疗现状、获得长期生存是晚期肺癌患者最迫切的需求。

       2018年4月,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针对全国400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起了一项名为《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现状》的调研,旨在深度了解当前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现状与疾病负担、探索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结果显示,99.8%的受访者表示延长生存期是选择新治疗方案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时,超过90%没有驱动基因突变并接受过传统治疗方案的患者希望能有新的治疗选择。

       “与传统治疗方式不同,免疫肿瘤治疗并不直接作用于肿瘤本身,而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抗击肿瘤,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特点。“吴一龙教授表示,”作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免疫肿瘤(I-O)治疗药物,欧狄沃™ 为医生及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在中国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的新标准。”

       过往数据表明,晚期NSCL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到5%。通过一项经治晚期NSCLC临床研究(CA209-003),欧狄沃™带来了免疫治疗研究中随访时间最长的PD-1抑制剂临床研究数据,证实了欧狄沃™将晚期NSCLC患者五年生存期提高到了16%[2],大大改善了患者对癌症的生存预期。截至目前,欧狄沃™已在超过65个国家及地区获得批准,在美国,欧狄沃?已获批15项适应症,涉及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肾癌、霍奇金淋巴瘤、头颈鳞癌、膀胱癌、结直肠癌、肝癌8个瘤种。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欧狄沃?胃癌适应症也已获得批准。

       疾病教育同步开展,打造全面可靠的信息交流平台

       《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现状》调研结果显示,有近八成的患者认为现有的肺癌相关信息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信息获取不充分、信息杂乱是主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发起,百时美施贵宝支持的“给生命以时光”肺癌疾病教育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期提升公众对肺癌疾病的关注,提高肺癌高危人群“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从而助力中国肺癌防治体系的巩固和发展。该项目以微信小程序“肺癌说”为传播平台,为公众及患者提供科学、正确、全面的疾病科普知识,加强肺癌患者“乐观面对,积极治疗”的信念。

       “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患者逐步转变对疾病的认知,由以往被动、消极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这样做不仅能使患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缓解焦虑的情绪,同时也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主任委员史安利表示,“这样的转变就希望通过类似肺癌疾病教育项目进行宣传科普教育,切实加强公众参与,为患者提供可靠、可信的平台,提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知晓、决策的权利,从而帮助患者在和疾病的‘作战’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导,即知己知彼,克敌制胜。”

       集多方之力,探索未来创新治疗之路

       目前,肺癌仍然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因此,改善患者治疗现状、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做好肺癌这一中国第一癌症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既要促进创新药物的可及,同时也需要切实提升创新服务的可及,通过探索创新性的医疗模式,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吴一龙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