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分散医生执业风险,提升执业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多点执业,缓和医患矛盾?深圳开出医师执业责任保险这个“新药方”。

       日前,深圳市举办推动实施医师执业责任保险工作会议,这也标志着该险种进入实操阶段。未来,伴随着医师执业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医师责任险”)的推广,当发生医患纠纷时,购买医师责任险所应承担的责任损害赔偿将有第三方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事宜,其中,医师责任险保险期内累计赔偿额度最高可达400万元,单笔最高可达120万元。

       每年最高累计理赔400万元

       目前,医师责任险分为四档,累计赔偿限额分别为4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和30万元,其对应的单笔事故赔偿限额分别为120万元、80万元、50万元和10万元,而在医师购买费用上,基准保费则分别为2700元、2250元、1800元和720元,医生可根据个人情况自愿、自费购买。

       “在早期征求意见中,医师们大多希望把价格控制在3000元以内,这样的收费标准他们可以承受。最终通过招标,我们将基准保费由最初的标准再下调10%,也就是现在的2700元、2250元、1800元和720元。”深圳市医师协会执行会长王天星表示。

       王天星坦言,不同的理赔金额,可以供不同的医师群体选择。其中,理赔累计总额400万元和200万元的方案,对自由职业和多点执业的医师更有吸引力,而理赔累计总额30万元的方案,则主要针对医师面对医院内部追责时需要承担的费用。“从目前来看,一般发生医疗纠纷时,内部追责的费用多在1万到8万元之间。”王天星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基准保费的计算上,深圳引进了“执业范围调整因子”和“医师职称调整因子”两个概念。

       其中执业范围调整因子根据历年来不同科室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情况评定相关系数,例如重症医学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肿瘤外科等调整因子为1.8;中医、体检科医师、预防保健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康复科医师、营养科医师的执业范围调整因子则为0.6,而注册多个专业的医师,则以最高系数为准。此外,在医师职称调整因子上,主任医师为1.2,副主任医师为1.1,主治医师为1,住院医师为0.9,助理医师为0.8。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名从事产科的主任医师购买一档保险,其需要支付的费用为6480元(2700×2×1.2=6480元)。

       此外,在制度设置上,深圳医师执业责任险也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在理赔时效上,医疗损害的报告期为保险期间截止日起5年,艾滋病、丙肝案例的报告期为10年。

       “相比于其他纠纷,医疗纠纷在发生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医师执业责任险上确定了期内发生制这一原则。举个例子,医师执业责任保险期限2018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止,患者在2018年做手术,但在2019年才发现手术有问题,产生医疗损害。如果按期内索培制,由于报告时间是2019年,故无法理赔,但由于采取了期内发生制,虽然医疗损害报告时间在保险期间以后,但患者仍然可以得到理赔。”王天星说。

       深圳医师责任险“含金量”更高

       在我国,医师责任险并非新鲜事,但相比而言,在价格方面,深圳版医师责任险“含金量”更高。以国内某一线城市为例,早前推出的医师责任险每年保费为3万元,而赔偿金额最高为100万元,而在有的省份,根据媒体报道,每年6000元的保费,保额却只有50万元。

       相比于“含金量”,深圳推出的医师责任险在可操作性上则更强,毕竟不可操作的保险对参保人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据介绍,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要求界定医疗机构和医师责任,其中第五十四条规定,鉴定机构作出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应当载明“医疗机构管理责任和医师执业责任划分”,这也意味着在医疗纠纷中,医师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上海等地,早前也有过医师责任险,但从可操作性上来说,由于没有划分权责,所以很难理赔,相比之下深圳的实施办法更实际。”某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明确规定了要区分“医疗机构”和“医师”的责任,而在国内其他地区,则因为缺乏法律上的区分,因此发生医疗纠纷时,并不涉及到医师的执业责任,更无从谈起医师责任险的理赔。

       目前,深圳医疗机构大多购买的是“医疗责任险”。而“医师责任险”与“医疗责任险”不同,“医疗责任险”理赔的主体是医疗机构,并非医师个人。而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对医师的个人处罚更多是以内部追责的形式进行。而伴随着医师执业责任险的实施,未来将理顺医疗机构和医师个人在医疗纠纷中的责任关系。

       其实在国外,和交强险一样,医师执业责任保险已经成为从事医疗工作的必备条件。

       “在日本,每个医生都要购买医师执业责任保险,一般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医院给医生购买,另一个是医生个人购买,在价格上有所不同。但如果不购买医师执业责任保险,医院就不敢聘用你工作。”曾在日本工作两年的胃肠外科副主任医生赵江宁表示。

       第三方定责定损缓冲医患矛盾

       伴随着医师责任险的开展,对缓解医患矛盾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医患纠纷中,经济纠纷是一个重要部分,”赵江宁坦言,对于医生而言,一旦发生医患纠纷,解决赔偿等问题往往占据了医生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而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在面对经济赔偿时,如何确定金额也是一个难题,最终往往造成难以解决。伴随着医师责任险的推出,解决了医师执业风险及纠纷赔偿的后顾之忧,让医师更加安心执业。

       在如何确保评鉴的客观性上,王天星也表示,会采取“回避”原则。“会有专门的评鉴专家库,对于涉事医师相关利益方,在评鉴过程中也会回避,此外,如果患者需要,我们会通过医师协会邀请广州甚至外地的专业专家团队,对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定责。”王天星说,医疗专家主要评判医疗纠纷中医师的权责,而法律专家则主要根据相关法律,确定赔偿的金额,最终,通过第三方定责定损,解决医疗机构、医生、患方的责任界定问题。

       约束医生更有利于提升执业能力

       在缓解医患矛盾的同时,医师责任险对医生而言,既提供保护作用,又起着约束力。

       所谓保护作用,对医生而言,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师责任险可以通过第三方定责定损,同时也解决医疗机构内部追责的经济压力,让医生对于疑难、危重病患的抢救治疗更加放心。

       而说起“约束”,则体现在医师责任险的续保阶段。类似于交强险,在医师责任险续保部分,会根据被保险人上年度保险事故发生情况进行调整,其中发生保险事故次数0次,调整因子为0 .9,而3次以上,则调整因子为2,这对医师本人来说,也有着经济上的制约。

       “这样的经济杠杆,也迫使医生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医师长期出现医疗纠纷,那其自身的医疗水平也存在问题。”赵江宁表示,虽然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并未要求医师一定要购买医师责任险,但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医师责任险也能规范医生的执业能力,促进医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

点击下图,即刻登记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