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有的去了制药公司,有的去了医院,有的去了药监部门,有的接着读博或者出国,当然也有的人转了行。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可又有多少人能看到自己的出路。

  我们这一代学药人,赶上了制药行业突飞猛进的十年,旁观了05、06年文号乱飞的狂飙突进,也体验了15、16年药监大刀的血溅四起,十年一个轮回,一切都会有个交代。我们在迎来变革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通过变革崛起。

  就像房地产一样,我们随着泡沫成长,却未尝到泡沫带来的多彩生活,等我们有了足够实力舞蹈的时候,迎来的确是泡沫的破裂,以及伴随而来的痛苦与焦虑。

  80年代这一批人,注定会成为未来的中坚力量,不过历史的车轮会在我们身上重重压过去,活着的,才能看到未来的精彩。

  1——启蒙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非典),给祖国大地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恐慌。那年我高考,学校封闭,电视24小时更新着染病的人群以及死亡的人数,我们祈祷着这一切都快点过去。摘录一则当时的短信:“如果你现在在上班,你就是战士;如果你现在在逛街,你就是勇士;如果你现在被隔离,你已成隐士;如果你看了短信息不回,那你一定是烈士了。”

  抗SARS病毒 药物的研究,从板蓝根到各种抗生素与抗病毒 药物,从西医到中医,从制药企业到高校,从国家力量到世界卫生组织,一切的一切,最终告诉我们的是,没有特效药。我们束手无策,最好的措施就是隔离,尽一切力量减少病毒的影响,但是我们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我们,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贱,无论你是高管还是贫民。在一个小小的病毒面前,我们是平等的,命运不在我们手中。

  那一年我19岁,在高考前夕,我们应该算是当时最不怕非典的一批人了,因为,我们还有更恐惧的事情在等着我们。

  后来才知道对我来说,这是我的启蒙课程,生与死,病与药,是与非。

  2——蛮荒时代

  1985年7月1日,中国第一部药品管理法施行(1984年出台),正式宣布我国开始了药品法制时代。不过直到2001年颁布新的药品管理法(1998年新版GMP,2002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为止,我们一直在这个荒草丛生的时代野蛮生长。

  新药申报只需几页纸就能搞定,路边的平房就能生产药,药品的购销就像是菜市场批发。回头看看,当时的无菌水平根本达不到,很多药都有严重的副作用或者不明,更多的是无效的药。

  不敢想,我的童年是在那样的环境挺过来的。更糟的是,家里没钱,根本不敢去大医院,多数时候吃的药、打的针都是村里的赤脚医生配的,每次吃药都是一大包,苦不堪言,那是有许多药的集合,无论你是什么病,反正总有一个会对症,但是你不得不接收其它八竿子打不着药的毒害。更恐怖的是,爱输液的我们,天天流进身体的是非无菌的液体。

  制药企业在那几年是没有存在感的,医院的药师真的就只是抓药的,药监部门的人或许自己都没搞清楚怎么回事,还有药学这个专业真的是个冷门专业,直到我报考那年,班里多数都是调剂来的。

  生活水平低、身体素质低、保健意识低、制药水平低、药品质量低。好吧,那是个蛮荒时代,我们是靠着我们自己强大的免疫力活到今天,谈不上发展、焦虑、因为首先得活着。

  3——黄金时代

  从2001年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2002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算起,到2007年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为止,我们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造药运动,对于制药人来说,那是遍地机会的黄金时代。

  我的大学本科时光是从2003年到2007年。那个时候经常传来某某师兄师姐做了什么药卖了多少钱,批件很容易拿,你们得好好学习,将来你们毕业了,出去随便开发几个药,改个剂型(药剂专业很吃香),就怎么怎么……

  相信那几年毕业的人,一定记忆犹新,05、06年,一年批一万个药,我们在那几年迅速弥补了药品短缺的不足,但同时带来了大量无效甚至有害的药,齐二药(掺假辅料)、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欣弗(无菌保障不够)、刺五加注射液(运输环节断档)。大跃进的背后是腐败滋生、药品质量低下,假药劣药横行,我们在享受制药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同时也在透支着这个行业。

  随着一声枪响(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在2007年被执行死刑),这个时代结束了。

  我的师兄师姐们完成了原始积累,这个时代属于他们。我作为学生,只是旁观者,一边是高速发展的虚假繁荣,一边是血淋淋的药害事件,这也是一堂考验人性与道德的课程。

  我们的成长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也许叫嗜血时代更合适。

  4——变革时代

  从2007年新注册管理办法颁布之日起,直到2016年今天,我们进入了变革时代,制药行业开始了整顿、变革。

  有多少人还记得,从2007年开始,国家局开始了全国范围的现场核查,不断的颁布新法令、新规定,大批企业被查处,直到2010年,期间有多少人不断惊呼变天了,没法活了。回过头想想,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因为谁停下脚步的,躺着哭着喊着不愿前进的,终将被压得粉身碎骨。

  从2007 -2010年我们完成了第一次变革,这次变革是针对前期大跃进产生的问题进行的整顿和肃清,随着2007年新注册管理办法的实施,过去宽松、鼓励政策,变成了紧缩、约束,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是该停下来歇一歇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前的宽松政策造成了大量无效药及有害药的出现,国家对制药行业的政策由此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这个时候,放慢脚步,正本溯源,是正确的选择。

  变革会给行业带来了好的变化,比如,大家认真研发药了,药品质量明显提高了,全员质量意识增强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前车之鉴,药监部门对新药审批慎之又慎(同时审评人员少,申报数量多),结果形成了史上注册大拥堵,一个药平均要排3-5年的队伍(主要是仿制药),加上补之又补,大好时光真的就是浪费在了排队上了,企业都是盈利组织,看着那一望无际的队伍,哪有心思好好研究药了,匆匆忙忙整理好申报材料就提交了,先排上队再说。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研究造假、研究不充分、产品质量低、同质化严重、实际与申报工艺不符(从申报到批准多数需要5、6年甚至更长,加上申报时研究不充分或造假,说实话要是一致才会出问题),药品二次改革势在必行。

  从2015年开始,以7.22临床自查风暴为标志,国家全面启动了第二次变革,这次是更加彻底的变革。以前的老大难:注册申请积压严重、药品同质化严重,仿制药质量低下,造假现象普遍、药品流通环节太长等等问题,这次都拿到了台面上,并逐一出台了新政,集中审评、临床核查、飞行检查、工艺核对、新注册分类、一致性评价、上市许可人、两票制、营改增,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国家局几乎一周一个新政的节奏,让我们这些靠政策活着的人,每到周末都诚惶诚恐。

  直到今日,这一切还远没有结束。

  整个行业从顶层设计开始变革,药监局脱离卫生部再次独立,成立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升为正部级单位。药监局与卫生部分分合合后,终于自成一体并与卫生部平起平坐,显示了国家对食品药品监管的高度重视。

  一致性评价是这次整顿与变革的核心新政,它承担了提高药品质量、淘汰僵尸文号、减少同质化竞争、净化药品市场等多重任务。不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像参比制剂的选择、BE(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开展等限速步骤严重制约着整个评价的进程,虽然大家都在想办法,可大家心里都明白,无论如何,大多数都要被淘汰,想活着就得踩着别人的尸体过去。

  新药的定义从“没有在中国境内生产过的药”到“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过的药品”再到“中国境内外均未上市的药品”,我们进入了“全球新”时代,全面鼓励创新药的开发。

  虽然整顿、变革会有阵痛,短期内多方利益会受到影响,但我们明白,最终是有益于我们整个行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顺应、拥抱。

  5——先机

  风险伴随着机遇,每次变革都会有人倒下,也会有人实现弯道超车。深刻理解政策,努力修炼内功、跟随市场脉搏,预测未来趋势,也许你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受益者。

  每次变革的时间大多会集中在3-5年内,政策会在这期间密集出台,政策的影响会在出台后5年内发酵并最大化改变行业现状,也就是说未来10年制药行业一定会重塑,有人掉队,有人出头。

  回顾第一次变革(2007-2010)的代表性企业,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恒瑞医药,目前本土企业的标杆,尤其在研发领域。

  看一组恒瑞的数据:2007-2011年,其净利润从2亿增至8.77亿,市值从107亿增至330.91亿,分别增长340%和200%,要知道这是经历过06、07年大牛市后的市值,是在熊市中逆市上涨的。

  虽然恒瑞也是在前期经历了原始积累发展起来的,但不要忘了完成原始积累的有很多企业,现在你能记得的一定是当时成功适应变革并借此壮大的。与其研发及生产人员交流,回顾当时的发展,恒瑞早年间虽小有规模,上市较早,但由于国有控股,研发与管理也较为混乱,这与当时的国情是分不开的,真正做药的又有几个,短平快是主旋律。

  2006年,恒瑞股权分置改革完成,恒瑞董事长孙飘扬成功控股恒瑞,开始大刀阔斧壮大研发实力,招兵买马,大量引进研发人员,扩充产品线。再看一组数据:1996年-2007年,公司花费近11年培育了系列抗肿瘤药,收入规模达到10亿;2007-2010年,不到三年,抗肿瘤药收入规模超过20亿,三年的时间不长,看似兵荒马乱的变革年代,有的人已经悄悄走在了前面。

  当多数企业在怨天尤人、哭爹喊娘的时候,当别人都在为变革头痛不已、生死攸关的时候,当我们看不清变革带来的巨变、一头雾水的时候,有人已经撸起袖子大干了,未来属于这些抢占先机的人。

  再回过头看看这次更加全面、深刻的变革,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国发44号文(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明确表达了这次关于审评审批改革的目的与任务,目标:提高药品质量、解决注册积压、鼓励创新药开发、提高审评审批透明度,任务:提高药品审批标准、推进一致性评价、加快创新药审批、开展上市许可人、改进临床实验审评审批、严肃查处弄虚作假、简化审批程序、健全审评质量体系、全面公开审评审批信息等多重任务。

  我们要知道如果这些能够顺利实施,未来三年后的改变是什么,不妨推测一下(到2019年):

  快审评:到2018年药审中心总人数将会达到700人,审评人员达到500人,审评积压全部完成,新药仿制药全部按照时限完成审评审批。这个我有信心,现在药审中心已经在大量招人,加上年底又招的近100人,药审中心总人数已经达到了近600人(加上外聘和抽调),审评人员已近400人,未来人员招聘将放缓,抽调的人员也将逐渐回到各个省局。2016年新申报的品种较上一年度继续大幅缩量,未来数量将稳定在3000个左右,如果在2018年完成积压审评,2019年500人的审评队伍审评3000个品种,相比早年前100人一年要审8000个品种,将是10倍以上的效率,相信积压不会再有,排队不会再有,同时由于每个品种分在每个审评老师身上的时间大幅提高后,审评质量及标准也会有明显提升,加上简化审评审批流程(如BE审批改为备案制、药包材及辅料关联审评等),我们将迎来认真做好药而不是快点排上队的时代。

  高成本:先看注册成本,2015年53号文发布了最新药品注册收费标准,以前3000-3万的标准,一下子提高了50倍左右,一个原3+3类产品注册总费用已经高达103.2万元,要知道以前一个仿制药的研发成本大多在100万左右,以前一个仿制药的注册费用是3000元,现在是18.36-31.80万。国家明显想通过提高注册费用,从源头上抑制住那些低价值、高重复的药品申报。再看研发成本,以前一个仿制药的研发成本普遍在50-150万左右,即使需要做BE研究的口服固体制剂,一个BE也才在30-50万左右。现在这些数字恐怕都要加个0了,且不说那些小型企业,10倍的研发成本会让许多中大型企业难以适应。成本变化的原因大家应该都已经开始体会到了,数据真实性与可靠性的严格要求,同时药品标准的提升以及资源的紧缺,企业再用以前的思路、方法去做研究只能是自讨苦吃。

  严标准:新药定义的改变(全球新才是新药),新注册分类的提出(仿制药一切向原研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高仿制药质量),暂不提创新药(还需要时间),在仿制药质量上面,通过多种措施的实施,相信一定会有大幅提升和进步。无论是已上市的还是未上市的,想在未来品种大战中胜出,研发和质量才是根本,以前靠销售或渠道驱动的时代将会随着品种的优胜劣汰而渐渐落幕。目前各种政策给了大家缓冲期,给了大家时间,审评要求也没一棍子打死,大家都还有出路,要么自己撤回来、要么发补,当然那些差距较大的肯定是不批准,但是三年后,也许这一切将没有商量的余地。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者终将被淘汰。

  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为例,看看企业面临的博弈。

  一致性评价,是悬在每一个企业头上的达摩之剑,尤其是以仿制药为主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弹药不多的他们,选择真的不多。近期也接触了一些企业、CRO以及监管部门的人,多数表示,一致性评价任务艰难,品种选择难、参比制剂选择难、BE开展难、BE风险高、投入高、时间紧等等困难,这是大家一致的观点。先动手要冒更大的风险,而落后就要被淘汰,所有人都要面临这样的博弈。

  第一批一致性评价品种(289个品种、19797个文号)在2018年底到期,这批口服固体制剂均为2007年10月1日前上市的基药,按照要求原则上在2018年底完成,但是据推测能够按期完成率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多数品种会延期,据估计在2020年会基本结束。

  据食药监总局统计,目前我国已有的药品批准文号总数达18.9万,而一致性评价后这一数字据估计会砍掉一大半,大量中小规模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消失(倒闭或者被兼并)。

  一致性评价中BE费用两年内翻了10倍,加上前期药学研究,一个项目需要500万以上,并且没有人能保证BE会一次合格,如果适应症是抗肿瘤等特殊产品,一个项目投入将会接近1000万。

  作为大企业,财大气粗,同时开展多个品种,加上资源和技术优势,自然会成为评价的主力军和改革的受益者。

  那么作为中小企业,如何在这场评价大战中活下来呢。

  我的建议有三种方式:另辟蹊径、卖身求荣、建立联盟。

  另辟蹊径

  这次一致性评价的结果一定是强者恒强、优胜劣汰,与大企业硬碰硬,需要具备两个因素:核心的技术、先进的生产关系。

  对中小企业来说,过去以仿制药为主的年代,核心技术无疑于自欺欺人,很多东西恐怕自己都难以信服,大家多数拼的是时间、关系、销售。据统计,国内5000家生产企业,一半以上没有研发能力(或者极其薄弱),先进的技术在别人手里,我们暂且不提。

  我要重点讲的是先进生产关系,它也许是我们另辟蹊径的一条道路。

  先举个例子,目前比较火的互联网企业,大家应该比较熟悉,阿里巴巴市值2万多亿,超过中石油,小米市值3000多亿,成立也才六年,市值是格力电器的2倍。为什么成立短短几年的互联网企业会超过具有核心科技或是具有垄断资源的传统企业呢,很显然,是因为互联网企业采用的是更先进的生产关系。互联网企业可以迅速组织团队,利用各种便捷的资源,便利的通讯手段,很快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而传统企业,则要成立部门,把人安置到各个岗位,然后才能行动,这两种生产关系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新旧时代的竞争。

  制药行业作为普遍认为的三高行业(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目前属于难以改造的重传统行业,生产关系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普遍的方式为:组织架构为研发、销售、生产、质量四大核心部门以及相关附属部门,主要人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主管、基层员工以及相应的副职人员,所有的研发、销售、生产、质量活动均有大量的管理规范和流程控制,大多决策均需要多部门的协作才能完成。

  那么,有没有可能引进先进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造呢。

  我们先看组织架构,四大核心外的部门包括生产技术、工程设备、人资、财务、行政等,对于规模较小公司来说,生产技术可以与研发合并,工程设备可以与生产合并,人资可以与行政合并,四大核心部门全部都可以委托或者独立,如成立研究院、成立销售公司、生产进行委托。未来组织趋势是,不重要的要砍掉,重要的要独立。

  再看人员架构,扁平化管理已经在很多企业身上验证过了,如小米的三级层级管理,也包括如传统企业海尔的大刀阔斧裁掉中层管理人员。目前可以参考小米的三级管理(七个创始人-部门leader-员工),我们可以成立经理层--部门长--员工,砍掉基层管理者和所有副职。如果这么做一定会有人提出质疑,如果层级减少,一方面会减少员工的上升通道,另一方面人数增加后难以管理。层级减少,就需要我们认真考核员工绩效,让员工远离办公室政治,而真正在意自己的业绩,同时一个团队人数增大后可以进行拆分,形成一个个极具战斗力的公司细胞。

  最后是公司运营,制药行业是一个分工精细的高科技行业,所有活动都会有各种管理规范进行控制。所以我们要做的分两部分,一部分优化、固化管理规范,让员工形成管理规范意识,让产品符合管理规范要求;另一部分就是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运营创新,如销售可以结合互联网进行推广、销售,研发可以充分外包以发挥各自优势,生产可以选择优质代工企业。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说到底就是新时代对旧时代的改造,另辟蹊径的不是新道路,而是新时代。

  卖身求荣

  曾与一家企业中层交流,其公司下面有60个文号(20多个品种)涉及到第一批一致性评价,公司反复开了很多次会议进行决策,最后的结果竟然是全做。按照每个品种至少500万的标准,投入超过1个亿,而这家公司去年的净利润只有1千万。

  说实话,这家公司还是好的,很多公司的利润是在千万以下或者常年不盈利的,对他们来说,与大企业拼实力无疑于自取灭亡,尤其是第一批基药中,有大量重复申报的,如果上市超过30家且市场份额较小的品种,建议放弃或卖给别人。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家公司,一定会有高层不甘心,怎么就能贱卖或者放弃呢,痛下决心,全做吧。

  现在来看,没有人知道谁能最终跑到前面,不过相信我,如果你的研发实力薄弱、公司经济实力薄弱,没有其它竞争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你会排在后面的。并且越到后期,你会越明白,很多品种或者公司如果不早卖掉,会毁在自己手里的,后面是没有人接盘的。

  卖身也要看机遇,如果错过了,就只能硬抗了,尤其是现在还是有热钱盯着这块蛋糕的,大家也在筛选哪些品种具有做的价值,运气好还是可以卖个好价钱的。

  在这里,卖身不是攀附权贵,只是为了活着。

  建立联盟

  好吧,一定有人不愿意把自己多年的心血贱卖给别人的。

  不过既然自己难以与大公司抗衡,那另一条路就是与别人结成联盟。现在国内已经陆续成立了多家CRO公司,专门接一致性评价的单子,更有许多公司在找合作伙伴进行联合开发,还有很多行业组织或机构在为大家牵桥搭线。

  在高昂的研发成本面前,在紧迫的时间压力面前,如果没有强大的公司做后盾,建议你还是赶紧选择合作伙伴。缺技术就去找CRO,不要自己在家一点点摸索,很多前期的研究是无效的,也许等你做了半年药学研究,一上临床发现不等效,那个时候就晚了。缺资金就去找合作伙伴,现在中国房地产抑制、股市低迷、人民币贬值,还是有人想帮你一起度过难关的,就看你有没有诚意送出一点股份或者分成。

  在这里,联盟不是委曲求全,只是为了保住江山。

  未来没有救世主,拯救我们的最终还是我们自己,站在变革时代的风口,你是幸运还是不幸,是被吹上天还是推下山,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相信未来属于那些抢占先机的人。

  6——三关

  作为一个制药人,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专业、职业、创业,这三件事是成功路上的三道关卡。

  专业

  药学专业,本科一般是大药学或是制药工程(部分专业高校会细分),研究生后开始细分,比如分为药化、药剂、药分、药理等,这里我就不妄言专业的好坏了,就谈一点,专业的重要性。

  药学专业在早年间是不为人所知的,以前制药行业不景气,药师在医院没地位,工资待遇更别提了,加上国产药的名声不好,单独设立药学院的高校也不多,喜欢药学或者报考药学的真的是寥寥无几。

  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没有人才的吸引,是注定难成气候的,随着国家对食品药品质量的重视,从21世纪初开始,药学专业加快了发展,专业人才逐渐撑起了制药行业的大旗,这个专业也逐渐为大家所知。

  相信大部分同学毕业后记忆中更多的谈恋爱、打游戏、踢足球等让人愉悦的事情,也会有人说,上大学不就是学学交际、掌握学习方法、端正三观等看似有道理的东西,姑且不谈对与否,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学校的这几年,你的专业经历、专业思维、专业知识、专业人脉以及你的专业证书,都将是你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背书。

  所以,不要想跨过大学这个门槛或者休学去工作或创业,那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专业这件事,真的是专业的。

  职业

  有很多人在知乎上问关于择业的问题,公务员、老师、研发、销售、生产、质量、药师等等,每个职业都有它的特点,每个职业都有它的发展方向,当然网上的回答也五花八门,最终的结果是,提问的人大多选择了爸爸的安排。

  对待职业选择,要记住四句话:重视第一份工作,重视职业发展的平台,重视你所选的城市,重视你的爱好。忘掉四句话:先就业再择业、我的爸爸、离家近、赚钱多。

  在上面四原则基础上,再选择职业,相信5年后你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记住每个职业都有它的发展道路,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道路的正确走法,争取比别人走的更快。

  比如,最常见的是在制药企业上班的朋友,企业内会分为研发、销售、生产、质量等不同岗位,企业目前最重视的是研发和销售。如果你选择了研发,你该怎么做呢。我的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了解公司产品结构、熟悉公司产品工艺;第二步,虚心向前辈学习研发经验、自学药品法规及相关技术要求与指导原则;第三步,多与不同部门、不同公司、不同职业的人员交流,拓展研发的思路。如果你走上了管理岗位,同样建议三步走:第一步,梳理研发流程,建立研发管理制度;第二步,调整人员配置,合理安排人员分工;第三步,制定产品开发计划,监督产品开发进度。

  至于哪个职业更有前途,举几个例子,去医院药房工作是很多女生的选择,是比较稳定安逸的职业,压力不大,很多男生不屑于去,说挣钱太少,没什么发展的,可我一个本科同学去了一个三甲肿瘤医院,工作六年在一个二线城市买了三套房(不是富二代);做销售是大家普遍认为比较挣钱的职业,但是压力大,一般去外企刚开始月薪最少也得近1万,做个几年,做的好的年薪百万不是梦,但这也只是少数,我有几个同学都是做销售的,大家的收入也都一般,尤其是干了几年后转行也很难了,现在政策发生变化,他们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再说研发,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都会选择这个方向,大家普遍是觉得研发待遇还可以,熬上几年生个职加个薪不是问题,可研发这个方向是最不确定的,同学干的好的已经是副总了,有的还只是普通的职员,六年的时间,已经是云泥之别。

  说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哪个职业都可以很成功,也可能很失败,不要仅靠一面之词就做出选择,在我们选择职业或职业发展道路上,要记住,一个人的职业是大多数人一辈子赖以生存、发展的舞台,职业规划不是用手划划就行,它是一项严肃的、认真的、科学的、职业的规划。

  创业

  最后说说少数人的选择--创业。我将本节分成三部分:要不要创业、创业做什么、你会成功吗。

  要不要创业

  制药行业创业人群分为三种,未毕业或刚毕业的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上班族、跨行业人士。

  对于学生而言,风险太高,我是不建议创业的,因为死的概率大,又没有职场经历,如果过个几年再想回到职场,适应难度会比较大。但是,如果有好的机会跟随别人(尤其是行业牛人)一起创业,我是双手赞成的,因为这种跟随战略会大大提高你的成功率,即使失败了,相信收获也会很大。

  对于上班族而言,开始做自己的项目并不意味着要辞职,在开始的初期,维持原来的工作可以让你在有压力的状态下,明白对新创业有几分真心。如果你能坚持下班后,还要花费几个小时牺牲掉休息的时间来尝试新的项目,并能始终如一,那才是真爱。一旦决定辞职创业了,要做好心里准备,那是与上班族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我们没有节假日、没有福利、要冒着大概率失败的风险、要顶着别人质疑的眼光,当然如果你侥幸成功了,你获得的回报也可能是作为上班族难以想象的。

  对于跨行业人士,如果你不是这个行业的,那我建议找一个这个行业的联合创始人。制药行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行业,隔行如隔山,有可能你认为比较创新的点子,说不定在山那边早已经有人试过了,并且葬在了山脚下,盖了一层厚厚的雪,就等你再来。

  创业,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梦,很多时候只是想想,正真去做的人太少,要不要去实现她,就看你有多爱她。

  当然,创业不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出路,有人打了一辈子工,做到了打工皇帝,有人创了一辈子业,到头来两手空空。

  如果,风险再高也挡不住心中的梦,路途再远也不愿停下脚步,就去实现它吧,即使没人为你喝彩,即使跌的头破血流,也不枉这一生,生而为梦,是勇敢者的选择。

  创业做什么

  我们先看看目前有什么风口:自媒体、药品电商、基因检测、慢病管理、外包服务(企业服务)、生物药等。

  自媒体

  当下,平台的丰富性和内容争夺的白热化,使得自媒体在当下迎来了黄金年代。除了王者之巅的微信,其它各大平台如微博、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知乎、阿里巴巴、百度、网易等也纷纷推出各种补贴计划以吸引自媒体入驻。

  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新晋中产人群太焦虑了,他们时刻有一种强烈的不安,生怕被时代所抛离,竞争太激烈了,他们随时担心被比下去,加上目标的缺失、精神的迷茫、没有归属感和存在感,所以时时需要充电。

  这一点在一线城市的外来年轻人中尤其明显,高企的房价,不明朗的前程,更何况他们从小就已经习惯了“高度竞争的忧患意识”。所以,就像他们在上学时拼了命地复习应考开小灶一样,不是因为人们更好学、更求知若渴了,而是因为内心深处强烈的焦虑感。

  当我们迷失在意义的虚空中,知识内容和网红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消费击中了迷茫焦虑这样一个“痛点”。

  目前比较火热的得到、知乎等平台中提供的知识内容,也大多集中在创业、互联网、科技、管理等方面(覆盖人群广),至于专业知识还很难涉及,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制药领域的内容,由于其专业属性强,娱乐属性低,覆盖人群低、传播意愿低,目前其自媒体领域的大多数也都是深入闺中无人知,只有圈内的人来捧场。所以如果你是娱乐、科技、新闻、房地产、体育、情感等领域的小编,恭喜你,你的文章肯定不缺读者。但如果你是做药的,我的天,你一定和我一样,标题、内容、运营,累死累活,还是没人来瞧一眼。

  同时,自媒体是一个准入门槛极低的行业,虽然它让大多数人创业的成本降到几乎为零,但是低成本下是强竞争,在“去中心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时代,我们不得不面对每个人的竞争。

  好吧,既然专业没法重选,竞争无所不在,我们就得努力想办法做到更好。

  知识信息可以分为四类:新闻娱乐资讯、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原创或加工过的“干货”,专业学术知识。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去掉竞争最激烈的新闻娱乐资讯(各大门户和平台的重点),去掉最枯燥无味的专业学术知识(各大数据库网站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一下“解决方案”和“干货”。

  解决方案,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或方案,在制药领域,解决方案形式包括:形成的建议或方案(如某类品种的销售策略、新产品的选择方法、GMP的实施策略、执业药师考试准备计划)、推荐某一领域的书或人,提供某一领域的培训等。

  干货包括:针对最新政策或行业形式做的精彩解析、制药任一领域的独家见解、制药任一领域知识的分享、创业方向或案列分享、制药工作经验分享、求职道路分享、求学之路分享、热点事件剖析、新想法或新点子提议等。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知识主题的内容消费都是碎片化、干货化、人格化、故事化的,可以充实到我们工作生活娱乐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那么如何让专业内容碎片化、干货化、人格化、故事化,有什么办法来吸引用户呢。

  易懂、实用、有趣。比如,多采用视频、图片、漫画形式,文本编辑或形式要清晰、好玩,多结合财经、科技等知识完善知识宽度,培育专业红人进行分享、直播、培训等。

  至于推广,上面提的很多平台都可以利用,现在缺的不是推广,缺的是优质有趣的内容。关于变现,知识服务到一定阶段,可以通过培训、电商、广告、知识付费等方式进行变现。

  对于专业自媒体的出路,简单概括就是:干货、实用、有趣、差异、参与。

  药品电商

  电商领域的代表非马云爸爸和强东哥哥莫属了,早年间他们就已经开始了药品的网上销售,不过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从今年8月份起,国家局全面叫停了第三方售药平台(已获取《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可继续通过互联网销售)。

  药品电商是未来的趋势,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目前来看国家政策也是非常谨慎,年初传的沸沸扬扬的处方药放开网上销售的风声,现在来看还有很长的时间要走。

  万亿的市场,当然会有很多人觊觎,但是药品是一个高度政策化的商品,随便一纸令下,就有可能灰飞湮灭。

  所以,建议还是少动多看,静观其变吧。

  基因检测

  我国的精准医疗政策密集出台之前,过去五年当中,很多国家都已经启动各自的战略行动。其中尤以2015年初,美国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影响最大,直接把“精准医疗”这个概念捧成网红。我国政府的不同部门,近几年对精准医疗也保持了非常积极的态度。今年3月8日,科技部出台精准医学申报指南,被看做是中国精准医疗落地实施的体现。

  关于基因检测能够应用的领域,在真正大规模应用之前,人们已经想象出了在医疗当中应用的三大领域:生殖和遗传病领域,比如现在应用比较成熟的无创产前筛查;肿瘤个性化治疗,尤其是精准用药方面;再有是复杂慢病等方面的个体用药指导,药品不良反应等监测。

  不过,在医疗当中的应用门槛比较高,虽然国家卫计委取消了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但对于基因检测企业来讲,基因检测产品仍然作为三类医疗器械管理,需要经过临床试验,而且需要国家食药监总局审批。

  人们很快发现,虽然医疗上的应用门槛很高,但消费领域的应用几乎是零门槛。而且基因检测在广告中表现得非常神奇,可以预防疾病,可以有效减肥,可以发现天赋,可以找到祖先……基因检测可以展示你想知道又不知道的关于你自己的一切。这么酷的东西,未来一定是万人空巷的产品。于是,人们很快在医疗基因市场之外,开辟了一个消费基因市场。

  但是无论是医疗或者消费应用,基因检测技术应该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基本都能做到,但是对检测结果的分析恐怕要千人千语了,基因解码才是限制未来应用的关键,神奇的基因检测到底有多神奇呢,也许还要等一段时间去探索。

  基因检测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但道路曲折;基因检测在消费方面的应用市场巨大,目前也多是想象。

  基因是我们未来人类征服自己的关键,我们对此深信不疑。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对未来的布局,要结合自身的实力,要有足够长的耐心一直等到爆发的那一天。

  慢病管理

  从市场来看,慢病管理是移动医疗创业项目中最多的,慢病管理作为移动医疗的细分领域存在很大空间,这是源于中国庞大的慢性病患者人群。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达到3.3亿,糖尿病患者2.8亿,乙肝患者1.2亿,而更有行业专家预计,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时期。

  目前慢病APP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纯粹以app为主要界面的随访工具,定位成服务类产品,是医患的随访交流,它有患者的一些提醒、教育、监测、预约功能,但是线下活动很少,也没有患者自主监测的指标功能,还需要患者手动输入,同时不能指导临床。还有一类是和可穿戴设备硬件相关的,定位成硬件类产品,它可以自动采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的生理和病理指标,可以同步到云,最常见的是智能血糖仪,这类产品非常多。但是同样有一个问题,它的数据不能用于指导医患,没有哪个医生敢用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用于诊断,不管是在法律上还是临床的精确度上都还有欠缺。

  从服务切入,用户量容易拓展,但产品太垂直,用户获取成本高,由于数据采集困难,难以对用户进行高质量的管理;从硬件切入,有利于数据采集,但模式太重,获取用户慢。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同时由于慢病人群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对于新事物的接收能力需要培养,我们需要找到能够最大化简化使用的硬件设备或软件服务。

  我们要做的是解决老人在慢病过程中药物的使用、疾病的监测、医生的预约与咨询等核心、直接的痛点,想办法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每一个痛点。

  外包服务(企业服务)

  制药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大家也逐渐注意到依靠自己发展缓慢,并且风险巨大,由此诞生了许多外包公司(CRO)。伴随着专利到期、仿制药蔓延以及移动医疗和大数据带来的医疗创新,分析师预计2017年全球CRO市场份额为320亿美元。

  与此同时,CRO面临的市场竞争也前所未有:采用并购、建立合作伙伴的方式提高了大型企业的全方位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使得顶尖的CRO企业变得强者恒强;另一些企业则专注于细分领域或功能服务提供者,即允许客户单个服务外包(FSP),而不是整个研究或项目。

  制药行业产品链长,研发周期长,每一部分都可以考虑进行外包。如,研发中的任一环节包括靶点筛选、合成、原料、制剂、质量、药理、临床、注册,每一环节都有专业的外包公司,甚至研发完成后,生产、GMP认证、销售等,也可委托相应的专业机构进行。

  针对目前比较成熟的研发或注册外包,引用一组数据:就目前中国制药公司的研发与注册能力而言,可以分为:强研发强注册、强研发弱注册、弱研发强注册、弱研发弱注册、无研发和注册等五种类型。其中,第一种为极少数的大型、外资、合资公司,约10%-15%,第二、三、四种占绝大多数,约65%-75%,第五种,即无研发和无注册能力的公司,约15%-20%,甚至更高。

  在研发能力方面,大多数制药公司没有研发团队,或力量薄弱,或根本没有懂研发的人才;没有现代研发的意识和理念;没有或缺乏研发的经验;没有研发的设施和条件。在注册能力方面,绝大多数制药公司没有注册团队,或力量薄弱,或严重缺乏注册人才;对法规和指南的要求了解不全、不深或甚少;没有注册经验,更不了解法规和指南以外的审评实践;没有意识和能力根据法规和指南的要求指导研发工作。

  研发外包服务目前已经有大量的CRO公司成立,如药明康德,已经做的非常专业。如果想进入该创业领域,建议避开竞争激烈且成本高昂的环节,专注于细分领域。比如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药品注册、一致性评价、立项调研、质量研究、制剂开发以及更加细分的包材相容性研究、杂质研究、法规及指导原则培训、翻译等环节。

  目前药品生产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研发的重要性及专业性,以前短平快的思路、混乱无序的研发逐渐会回到真实、可追溯、专业、规范的道路上来。

  目前多数企业研发实力薄弱,依靠自己需要时间,所以他们会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作为外包服务的小而美机构,会在这些急需外部力量武装自己的企业中迎来春天。

  生物药

  2015年全球十大畅销药中有6个生物药,生物药在这几年畅销药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且有取代化药之势,看看近年异军突起的新贵就知道,吉利德由于丙肝新药的畅销,从中型生物制药公司一下跃居到了世界前十行列。

  瑞士双雄(诺华和罗氏)多年称霸行业前三的位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对生物药的重视,而制药巨头辉瑞不得不不断通过兼并来弥补自身在生物药领域的短板。

  生物药相比化药投资成本更加高昂,周期也更长,当然回报也会更大。目前生物药还是大企业跳跃的舞池,作为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与人才实力,还是谨慎为妙。

  生物药作为创业者的一个选项,更多的选择是加入到一个有一定经验或领军人物的团队,同时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为在巨头游戏的世界里,试错的代价昂贵,同时留给你试错的机会也不多。

  你会成功吗

  我们知道,成熟的技术或模式更容易拿来创业,但是对你而言成熟的技术或模式对别人也是成熟的。在中国,一个技术或一个模式出来,就会有一堆人复制。因此通用技术没有办法成为竞争的壁垒,没有壁垒的事情,一定是大公司做得更好,它用完整的团队、财务支持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创业者不要轻易加入这个领域。

  那么,创业者到底该做什么?该选什么武器?周鸿祎说:“作为创业者,我会选择AK-47。”其实AK-47是老武器,但是对于新人来说并不好使。今天年轻人拥有的优势就是新技术、新东西和新方法,这是老人家不懂的,所以这就是你的机会。创业就是一场赌博,对创业来说,先进科技是你唯一的赌本,你不一定是先进科技的开发者,但你可以是先进科技的掌握者和利用者,然后通过叠加业务模式,加以放大。

  创业成功的几率到底有多大呢,未来的世界是概率性思维,再有把握的事情也只是概率不同,不会保证百分之百成功。从社会和产业的角度看,创业有其必然趋势,但从个体创业来看又有它强大的概率因素,很多时候概率性超过必然性,甚至形成一个时间很长的逆向潮流。就如同我们都认为价值投资是对的,尤其是巴非特写了以后,但有时候趋势投资能持续非常长的时间,以至于价值投资者都失败了。

  我们要判断出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目前行业形势、产业政策、企业现状等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此基础上选择顺势方向,利用你所拥有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去做出改变,你创业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增。

  你会创业成功吗,没有人知道答案,直到你去做。

  7——最后

  真相

  《失控》告诉我们,在网络中,不再有知识的中央管理者,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观点,人们身处高度连接但又深度分裂的社会中,不可能再依赖中心标准的指导。说了很多,不是要帮你找到什么出路,其实都是说给自己的,有些东西只有写出来,才能真正形成观点。如果你能够一直从开头看到这里,那这些文字也是写给你的,不期望对你能够有多大帮助,只希望我们通过文字相识。

  真相往往就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说的或做的对不对,但我们不得不做出相信的假设,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提前解析出时间这个参数,只有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反思

  我们一定走过很多弯路,我们应该有耐心并永远记住,命运到任何地方都要走许多弯路。如果一味沉迷在过去的错误决策里,只会让你一步一步走向深渊。就如同开车,你要是一直盯着后视镜,早晚会出事,你要做的是专注前方,偶尔回头审视一些走过的道路,才能在一个高速行驶的道路上不翻车。

  每一个人或企业回过头都会有很多唏嘘,会痛心当时做了那么多愚蠢的决定,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选择,我们能轻易看出那些可笑的决策,那我们为什么不努力试试学会用未来的眼光看待现在的问题呢。

  创业

  丁香园首席技术官冯大辉所理解的创业,是一种对待工作更为积极、更为明确的态度,不是说自己一定要单干,比如注册个公司,当个说一不二的老板,才是创业。想明白工作是为了自己,而不是感觉再为别人打工,这也是创业。

  真正具备创业能力的人一定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遇到机会时早已做好准备。我相信创业是每一个勇敢者的选择,无论如何创业的人只有可能做错,但是永远不会错过。

  命运

  变化总是在明天到来,变化总是对个人的操作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不断升级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最聪明的人会把钱投资在自己身上,在某个领域当自己的势能足够强的时候,所有的金钱、人脉、资源都会主动跟你靠拢。

  无论你是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具有什么资源,明天一切可能会重来,但是,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害怕明天的变化,因为,命运掌握在你的手里。

  最后的最后

  借用尼采的半句话,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工作,不是没有目标的生活,更不是随波逐流的漂泊,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