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业界较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就是国家带量采购。国家带量采购是国家医保局牵头的11城市(4+7,京津沪渝+广州、深圳、沈阳、大连、西安、成都、厦门)联合集中带量采购方案,涉及带量采购清单共33个药品,包括过专利期的原研药、参比制剂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 笔者了解到,国家带量采购公告正式发布铁定是在国庆假期之后,但是从种种迹象来看,延迟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相关药企应当密切关注,时刻准备着。 尽管公告正式发布的日期还未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国家医保局开展药品带量采购的首秀,也是对国家招标政策带量采购真正落地的实践性探索试点,将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力。 推进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的带量采购降价,是医保局的首要发力方向。虽说是针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但是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原研药将面临更大的危机,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可能在带量采购中获得六成以上的市场,部分原研药市场也将迎来巨变。 具体而言,在本次11个试点城市的带量采购中,60~70%的市场被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所瓜分,留给原研药的只有30~40%的市场。 据了解,国内原研药价格普遍是仿制药的两倍以上,若要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相比,可能至少需要降价70%才会中标。在这样的降价压力之下,原研药将主要着眼于剩下的30~40%的市场。 也有人认为,此前原研药一家价格独高,国内企业同品种低价争市场的局面将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企业当初理想的享受与原研药一样高价格流通市场,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即将迎来高利润回报的梦想也将难以实现。另外,对外企而言,是拼价还是放弃市场?这也将困扰着外企。 据悉,挤压原研药市场,降低原研药价格,是国际上是通用的做法。国际上的普遍情况均是原研药在专利过期后,都会遭遇“专利悬崖”。而在中国市场,却是“过专利的原研药的中标价格是国产仿制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现象。 另从相关政策的全面放开来看,业内专家认为,我国仿制药企,尤其是国内仿制药生产企业将会逐步进入与原研药集中招标采购、销售份额抢夺等竞争市场的新常态。 对于上述的局面,仿制药企业和原研药企业应该怎么做?有专家建议,药企需要整合与创新。此外,“成本领先+低价格战略”也是未来外企与国内企业竞争的着力点。 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市场中,原研药必须与国家带量采购没有中标的药品、未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一同PK争夺市场,采购方式是由各医疗机构采购省标的其他中标、挂网品种。受此影响,原研药的压力将更大。 而本次的带量采购,将进一步刺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步伐,也会给原研药市场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我国很多药企也会从“粗糙的模仿”走向“高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