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药明明码中国运营部发布了一封人事变动内部通知:公司高级副总裁袁健中先生因个人原因向公司提出离职。本身这是一次正常的人事变动,但是这则人事变动通知被贴在了知乎一个问题为“药明康德旗下的明码生物怎么样”帖子的回复里面,从而流传开来。

       图片来源:知乎

       在这则帖子下面,一封三个月前药明明码离职员工给GM的公开信也再一次在行业传播。这则由14个药明明码前员工署名的公开信,针对的正是时任高级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的袁健中。公开信中除了提到对公司12月中旬一次裁员的质疑,还提到了公司业务不合规、客户不明确、内部流程混乱、管理层不作为等一系列问题。

       这则帖子下面另一个被赞最多的回答说:“客观说这封信的内容是公司的缩影。这封信是针对明码的GM的,但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所谓积重难返,没有一个人是没有责任的。”

       药明明码是药明康德旗下浸润于基因检测领域的子公司。2018年11月,公司完成了2亿美元的C轮融资,由爱尔兰战略投资基金(ISIF)领投,其他参与方还包括淡马锡、云锋基金、红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基因检测是近年来的热门领域,快速发展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中国众多企业和资本进入,药明康德也在布局相关领域。但该领域由于概念较新、种种业务模式处于探索阶段,包括市场领导者华大基因都遇到了种种问题。

       药明明码的问题是什么?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由一封离职员工公开信引出的,到底是一家公司的个案,还是整个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困境?

       1、药明明码是谁?

       公开资料显示,药明明码是波士顿基因分析和生物信息公司NextCODE Health公司与药明康德基因中心合并后整合成立的。

       公开资料显示,药明明码定位于“全球精准医学领域引领者、一体化基因研发应用和大数据赋能平台”,主要提供全面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服务。目前拥有包括基因检测、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技术在内的多款产品。药明明码在中国上海、美国和冰岛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袁健中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药明明码专注的基因大数据是对将大规模人群遗传学数据库及高效数据分析解读工具在内的一个高度整合并系统化的平台的统称。该平台能实现对大规模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高效挖掘与解析。

       在罕见病领域,药明明码能做三件事:一是为罕见病诊断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工具;二是为遗传病患者家庭提供生育前咨询和指导;三是基于高度整合的基因大数据,助力药企发现潜在的药物设计靶点。

       根据鲸准研究院报告,基因检测产业链分为上游的设备、试剂、软件生产商,中游的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下游的个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用户。其中,上游的测序仪等设备、配套试剂生产商掌握着基因检测整个行业命脉,主要被illumina、Thermo Fisher、罗氏等跨国巨头垄断,国内基因检测行业头部公司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也有设备和试剂生产。目前,国内公司基因集中在中游,资本也在向中游聚集。而其直接面向的就是产业链下游的全国100万家医疗机构、4000多家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和规模更大的潜在个人用户。这决定了该领域极大的市场需求。

       如此看来,药明明码的业务涉及分析工具研发、面向患者的生育指导、面向药企的药物研发三个层面。业务模式有一定的竞争力。

       药明明码也在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强自身竞争力。2017年9月,药明明码任命Rob Brainin先生担任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后者曾任职于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公司,担任生命科学和应用基因组学事业部的副总裁兼总经理。在生命科学和基因组学领域拥有超过15年的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以及商业运作等工作经验。2017年11月,药明明码任命前百度高管顾延为首席数字官。

       天眼查信息显示,药明明码的所属公司是明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后者由张朝晖和刘晓钟各持有50%的股份。

       其中,药明明码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刘晓钟曾任药明康德常务副总裁,现任上海合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张朝晖曾任药明康德董事、运营及国内市场高级副总裁,现任上海合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而药明康德掌门人李革也兼任药明明码董事长。

       虽然药明康德并未持有药明明码的股份,但药明康德的明星光环加持,仍然使药明明码自成立之初便备受业界和投资者的关注。加上基因测序概念的热度和核心团队的技术背景,目前为止,药明明码已经完成了包括Pre-B在内的四轮融资,得到了淡马锡、云锋基金和红杉资本等明星资本的青睐,总融资金额达到5.3亿美元。

       这样的融资额度在国内基因检测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鲸准研究院一项报告显示,在其收录的259家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国内公司中,有41%处于A轮或更早阶段,只有20%的企业历史融资额达数亿元。

       随着C轮融资的进行,药明明码同时收购了爱尔兰基因组医学公司GMI,将其作为在爱尔兰的子公司和欧洲业务总部。目前,药明明码正在爱尔兰开展总金额为4亿美元的国家级精准医疗投资计划。C轮融资将重点用于支持GMI加速招募和完成针对40万爱尔兰人口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通过充分利用爱尔兰人口独特的遗传同质性、高水平的医疗体系、前沿的医疗科技以及前瞻性的政府政策和机构。

       2、牵出裁员往事

       如果没有这封公开信,药明明码背靠明星公司,有明星资本加持,无疑是备受追捧的。而一则公开信撕开了药明明码光鲜亮丽的背后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该公开信虽然由14名前员工实名署名,但由匿名用户发表在互联网平台“知乎”上。这给公开信的可信度增加了一丝不确定性。但阅读信中内容,其内容逻辑性、信息量仍然能透露一些信息。

       信中提到,药明明码在2018年12月19号举行了一次全体员工参加的名为“回顾2018 展望2019”的会议,在会议上,总经理袁健中宣布要进行业务调整和组织结构优化。

药明明码总经理辞职牵出裁员风波 公司回应:调查中

       信中这样描写道:“明码北京所有B2C的销售被安排逐一进入会议室,大部分人直接接到辞退协议和补偿方案,同样当日八点前不签署,公司将单方面解除合同。”

       公开信中提到,此次裁员涉及销售、产品等多个部门,但是裁员标准不明确,在裁员的执行过程中也是出现了很多问题,“19日当晚所有裁员员工的电脑全部被锁定,致使无法办理离职和交接;所有被裁员工19日被踢出工作群,但客户交接、样本交接和报告交接没有任何人告知该如何处理……”

       而裁员后的12月20日,国内诸多猎头公司开始发布明码招聘信息,岗位职责表述与现有的岗位职责完全一致。信中质疑此次裁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此外,公开信还提到,药明明码忽视业务合规性的重要性:“明码的业务受限于行业和政策的限制,在医院内处于体外循环,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我们多次提出各类建议,包括第三方医检所的建立、产品证照的申请及后续入院工作的开展、收费方式的优化、渠道的管理,任何一方面的举措都可以提高整个业务的合规性,减少风险。但是您来明码整整一年半,所有的东西都是纸上谈兵。”

       信中指出了对于袁健中个人和公司几个问题,例如漠视客户的利益、流程改变无作为、因人设岗的混乱组织结构、不能兑现承诺等,并举出客户样本错误造成报告发放错误、因GM更换赠送样本不被承认等例子。

       目前,在明码生物的网站上,袁健中的职位仍然是SVP and China General Manager(高级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而根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袁建中担任法人的石家庄明码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仍在存续状态,而数据也显示,这家公司是明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3、公司回复:还在调查中

       E药经理人记者致电药明明码公关部,对方表示正在处理这件事情。但由于知乎用户匿名发布,他们并不确定这封信具体是谁写的。且对方表示跟实名信中所有人进行过联系,那些人是不知情的。

       “那封信我们有跟里面的主要撰写人联系过的,所有的撰写人是不知情的。知乎是一个公开平台,很多人都可以留言,我们也不排除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在里面留言,不排除这是竞争对手的一种恶意做法。但里面可能包括我们的员工,但这个员工为什么会写、动机是什么,我们也在进行相关的调查。”

       药明明码表示,信中很多东西是不属实的,带有很多个人观点和立场。很多人是因为个人原因选择离开公司。

       当E药经理人记者问及袁健中辞职跟此事是否有关系,对方表示“没有直接关系”。

       在帖子下面,出现不少以前员工口吻的回复,但大多都是负面的评价。其中有一个回复这样说道:

       “公司的概念是不错的,基因、大数据、疾病筛查诊断、AI及药物开发都是未来十到十五年的快速增长领域,而且都是风口。借着药明康德的融资能力,被几大投资机构看好。公司领导层更替频繁,因为战略不清晰,所以梯队建设中的人员选择和储备都出现了非常多的盲区。比如一定需要基因行业的从业人员吗?是否可以吸纳药品及器械行业的人オ?他们能带来什么样的优势?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伴随而来的就是对市场的盲目乐观和盲目唱衰,大家都很迷茫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甚至到后期,这个公司连自己的客户是谁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这样的观点与公开信中的一个困惑类似:“明码所遭遇的核心问题,是行业窘境、战略失误,还是管理不善和执行不力?”

       4、百亿市场

       2015年以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带动全球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根据鲸准研究院《2018基因检测行业研究报告》,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增至117亿美元。中国市场渗透率还不高,根据基因测序龙头企业华大基因的营收和市场渗透率来计算,中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可达百亿元。

       技术的革新带动相关市场需求快速增加,但现实问题是,基因检测行业整体仍处于早期阶段。从此前华大基因的市值神话“陨落”,到后来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风波,都充分说明该行业在发展初期面临的发展过快、监管和规范跟不上、前进方向不明朗、商业模式不成熟的种种问题。

       “毁誉参半。”国内一家创新药研发企业创始人告诉E药经理人:“基因检测在国内最初是一种好的检测手段,之后开始在新生儿筛查方面应用,但后来扩展到测算人的性格、胖瘦方面,就变成了一种算命工具一样的东西了。”

       鲸准研究院的报告表示:从技术和产品角度看,该阶段基因检测技术尚不稳定,相应产品服务未完全成型。各公司对同一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生物信息分析技术这一用于解读基因数据的“基础设施”也还未充分发展起来。从公司和用户角度看,目前基因检测未超出医疗服务范畴,各市场竞争主体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增加样本量和服务量,但数据后续价值的挖掘和应用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鲸准研究院报告表示:应用在临床上的基因检测理论上会受到政策严格监管,但目前整体处于初步阶段,政府在监管细则上并未完全跟上;遗传病基因检测有价值,但目前缺乏相应指南、医保政策等基础性条件,市场规模很难短期内实现;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整体格局相对混乱。已有产品种类繁杂,很多检测项目带有娱乐属性,消费者多为一次性消费,后续商业价值不明。

       这都是目前基因检测市场的困惑。而在市场培育初期,无疑对初创企业的要求会更高,挑战更严峻。知乎上某答主对药明明码的高管如此评价:来自知名外企,善于政治和人事。但对于一个年轻行业的年轻公司,他们的年龄、阅历、理解力都不适合创业公司。

       这句话或许能最大程度上代表药明明码的行业、创业双重困境。

点击下图,预登记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