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经接近尾声,而回顾这一年,我国医药行业业绩趋于稳健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18年1-9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实现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50%,达到18393.80亿元。其中,医药生物板块上市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1.88%,合计达10618.3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03%,合计达913.22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成长性好、发展活跃的领域之一。当前,国家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如近日上海发布了《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     根据行动方案,到2020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稳中有升,2017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到3046.42亿元,增长5.82%。除了上海,近期,珠海金湾区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印发了关于“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用28条务实举措帮助企业减负克难、做大做强,助力金湾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生物医药被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中国政府希望创建适合创新药研发的环境,培育国内生物制药行业,推动行业实现转型,达至在全球市场具备竞争力。     但是生物制药的门槛非常高,需要很多年的积累,每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才。业内认为,未来1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主要靠有经验的海归。     海归回国一方面可促进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真正的全球领先新药,需要在海外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人来做。”;另一方面,能够加速国内人才培养,本土人才与海归一起工作,学习和积累最先进的生物医药技术,十年以后或能形成国内自主培养的人才主导生物医药研发的局面。     从目前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痛点颇多,医药生产还需多方合作。有专家表示,对于整个国家的医疗健康产业而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是普遍存在的,其认为中国的生物医药生产目前面临三大痛点:现在产业化生产的单抗类生物药不过15个,大多数企业没有生产生物医药的经验;质量系统的经验,从今年的10月份开始,中国的生物医药成为美国FDA点名需要审查的重点包括质量、数据的完整性;中国生物药生产企业员工缺乏生产经验,平均生产线里面员工的经验不足两年。     人民的健康要求药品既安全又有效,因此在面对在痛点与压力面前,我国生物制药行业还需不断学习国内外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以更好的发展生物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