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百万医疗险”成为网红。“百万医疗险”,即投保人每年只需要出数百元保费,即可享受少则百万元、多则数百万元的医疗保障。如此低廉的保费,却能享受如此高额的保障,这样的医疗保险产品究竟靠谱不靠谱?

       诱惑:百元保费能享百万元保障

       “尊享e生医疗险17版,保费136元起,最高保额600万元,不限医保,续至80岁”,“平安E生保PLUS,保费174元起,最高保额600万元,续至99岁”,“男性百万高发癌症险,保费6元起,最高保额100万元”……

       诸如这样的商业推介,在一些保险公司网站或APP平台上醒目可见。这就是目前保险业正流行的网红产品“百万医疗险”,该类产品保障期多为1年,保费在一两百元之间,保额在百万元之上,可对门诊、住院、手术等费用进行赔偿,同时也可针对社保指定之外用药给予赔偿,主要在网络销售渠道发售。

       该类保险最早于2016年由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企业“众安保险”推出,由于保费低、保额高,加之购买方便,面世后即受到市场热捧。根据众安保险公布的数据,去年尊享e生及蚂蚁金服好医保生态两个产品贡献保费收入6.41亿元,被保用户数约140万人。

       目前,众安在线、安心财险、易安财险、泰康在线、平安健康、人保健康、复兴联合健康、人保财险、安联财险、富得生命人寿等保险公司都推出相关产品。

       当心:不能忽略“免责条款”

       如此低廉的保费、高额的保障,保险公司靠什么盈利?

       姚尧是鑫山保险代理公司资深业务经理,他说,目前“百万医疗险”暴露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续保、免赔额等方面。“虽然对续保做出了约定,即满足条件的消费者在保险期间届满时可以申请继续投保。问题在于,一个保险期间届满,消费者提出续保,保险公司虽然也会同意续保,但是条款和费率可能会跟前一保险期间不同。”他说,这是一款短期健康险,却偷换了长期健康险的概念,宣传方面存在着误导。

       银保监会今年5月发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明确禁止保险公司在开发设计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时,为追求营销噱头、在严重缺乏经验数据、定价基础上,盲目设定高额给付限额,并在短期健康保险中引入“终身给付限额”“连续投保”等长期保险概念,夸大产品功能,扰乱市场秩序。6月,银保监会再度发布风险提示指出:“有消费者反映通过互联网购买的短期健康险产品到期后不予续保的问题……对此类产品要谨防宣传误导,明确短期健康险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等方面情况”。

网红“百万医疗险”靠谱吗?

       另外,免赔额也是问题之一。目前来看,大多数百万医疗险都给予1万元免赔额。以江苏为例,资料显示,职工医保规定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85%,居民医保为70%。如果加上大病救助的报销,那么总报销比例最高可以达到90%以上。按照百万医疗险的规定,赔偿是扣除医保报销后针对自付部分给予赔偿。如此看来,实际补偿与百万补偿有一定距离。

       姚尧认为,消费者在购买“百万医疗险”时,往往会忽略“免责条款”,不同产品的免责条款不同,如果不仔细分辨,那么一旦发生理赔,有可能遭遇不赔的情况。

       忠告:需要降低期待值

       “百万医疗险”走红背后,是居民对看病贵的担忧,以及对于当前医疗类保险保费高、保额低的不满足。

       姚尧告诉记者,“百万医疗险”其实不是偶然现象,是一个蜕变式产品。从最早在国内出现的高端医疗险,发展成中端医疗险,但市场不买账,症结在于产品是消费型,且每年保费大几千元,保额相对较低。

       “百万医疗险”由互联网保险公司推出,坚持互联网公司一贯的市场打法——找准市场需求痛点,以低保费、高保额吸引那些有保险需求却纠结于高保费的中青年群体。

       储蓄型、分红型保险产品销售时间比较久,对纯消费型保险产品,消费者心里存在是否划算的考量。购买了一款“百万医疗险”的王晓东告诉记者,保费低是购买的主要理由。“一年才几百元保费,如果生病就医,那就可以拿到赔偿,即便没生病,那这个钱就相当于一顿饭钱而已,可以忽略不计。”他说。

       看病贵,是居民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随着消费者保险意识加强,购买商业保险的人正在增多。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7年,健康险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6%,高于寿险和意外险。众安保险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中端医疗险市场规模占当年健康险市场保费比例由0.2%提升到1.8%,这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众安健康险事业部产品总监谈腾跃说,预计2018年中端医疗险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2020年会进一步扩容,达到800亿元。这意味着,医疗保险保障需求存在巨大潜力。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选择?一般来说,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定期寿险,可谓基础保障四大件。姚尧认为,老百姓不敢看病,关键是没有就医的充足现金流,而重疾险是针对特定疾病给予赔偿,并不能作为刚需产品存在。从健康险市场来说,刚需产品应该是具备直付或垫付医疗费用的医疗险。至于网红“百万医疗险”,需要降低期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