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新医改进入到第六个年头,李克强总理用“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来形容,并指示“要继续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打好这场攻坚战。

  1985年放权让利的市场化医改之后,从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政府主导,市场让位。显而易见的改革成效是,对医疗的财政投入剧增,医保覆盖到全民。

  本轮医改中,安徽成了“排头兵”:在全国率先对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实施“零差率”招标采购;率先全面铺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酝酿省市公立医院改革……安徽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已经总结上升成为了国家政策。

  此时回过头来看安徽的改革样本以及其他如江苏的改革,不难发现,不管是基层医改还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都面临着绩效考核难、留住人才难、医院债务化解难以及财政投入掣肘等待解问题。

  我们正在用中国式方法着力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也许我们能做的,正如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组成员刘国恩所说:“不改革看不出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4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务院医改办下发通知,公布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试点的700个县的名单。安徽包括肥西县在内的41个县(县级市)名列其中。

  安徽当地媒体报道称,加上已列入第一批试点的21个县(县级市),安徽省所有县(县级市)已经全部纳入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对于这个结果,没有人会感到意外。

  自2009年开启新一轮医改以来,安徽就担任了“排头兵”的角色,作为先行先试的省不仅率先拉开基层医改的序幕,创立了“安徽模式”,并且率先全面铺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安徽医改的一些成功经验,经总结已上升为国家政策,在全国推广。

  如今,以县级医院为突破口的公立医院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作为改革“排头兵”的安徽,其全部县(县级市)纳入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自在情理之中。

  按照有关规定,中央财政将继续按照每个县300万元的标准对第一批、第二批试点县给予补助,预计将补助安徽省1.86亿元。

  安徽省卫生厅政策法规处处长谢瑞瑾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除了安徽,目前全国还有三个地方是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县公立医院改革的,分别是浙江、陕西和青海。

  前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指出:公立医院改革的成效,直接关乎医改成败。

  那么,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突破口的“先遣部队”,安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成效几何?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来推行的“药方”是否能收得奇效?而安徽的改革是否可形成模式,在全国推广?

  探索药品“零差率”销售

  在借鉴基层医改经验的基础上,自2012年起,安徽省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思路之一,即是要破除“以药养医”。

  谢瑞瑾介绍,总体思路是,按照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四个分开要求,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

  “以药养医”的形成,可以说是历史遗留问题。

  中国自1954年实行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制度以来,早期由于医院收入主要来自财政补贴,药品加价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自198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以后,财政补贴比例由70%至80%急剧下降至10%至20%,而公立医院的诊疗收费却多年未能提高,遂形成了医院“以药养医”的运营模式。

  有的医院其药品加成甚至占到总收入的六成。这些“加”上去的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医院的逐利冲动演化成了种种乱象,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市场化医改的反思。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主导派占了上风,2009年实施的新医改打出了强调公益性的旗号,试图依靠政府主导来解决难题。而只有消除“以药养医”顽疾,才能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

  据安徽省医改办负责人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在安徽整个医疗服务链上,基层只占15%左右,而县级公立医院要占到50%至60%。

  对于服务9亿农村居民的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李克强总理强调要下足工夫做好“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篇大文章。

  而要破除“以药养医”,新医改开出的“药方”是药品“零差率”销售。

  所谓零差率,即取消基层医院的药品加成,将药品以进货价卖给患者。

  安徽省医改办负责人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安徽是分两步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实施的。第一步,先是在21个国家试点县先行启动;第二步,很快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74个县(市、区)全面推开。

  安徽药品“零差率”销售做的是减法,砍的是“以药养医”的利益链,动的是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院,甚至是医生的“奶酪”。

  如何能实现“医院收入不减少,而群众负担能降低、医保基金可承受、社会稳定有保障”的改革目标,便成为摆在改革者面前跨不过去的难题。

  求解财政补贴多寡不一

  难题面前,安徽省医改办积极求解,推出了补偿运行机制。

  对医院因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而减少收入的25%,由省级财政予以补助,其余部分通过收取诊察费予以补偿,主要通过医保基金支付。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卫生局一名陈姓工作人员向法治周末记者证实,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由财政投入来兜底。“有‘皇粮’来支撑,全区的医改步子自然加快,群众当然享受到了医改成果。”

安徽率先全面铺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破除以药补医

  安徽省常务副省长詹夏来表示,没有健全的补偿运行机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2013年,安徽省级财政拨付144家县级医院补助资金2.5亿元,各级财政补助总额达到6.85亿元,增长32.5%。

  不过,财政投入的多寡也受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

  “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县区,财政投入还是比较有保障的,对一些财政收入困难的县区,财政保障相对弱一些。”安徽省砀山县财政局一名工作人员这样认为。

  砀山县人民医院是当地人眼中的权威医院,为国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该院一位医生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此次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增加老百姓负担,除了药品取消加价,按实际进价销售外,大到CT核磁共振等大型检查,小到住院床位费,门诊费也进行了同步调整,相比以前各费用都有大幅下降。如何补偿成为矛盾焦点,也成为影响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这一点,安徽省医改办显然也很清楚。该办负责人表示,由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落实投入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财力薄弱的县(市、区)一般难以增加县级医院投入。

  集中采购难抑药价虚高

  谢瑞瑾介绍,安徽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重点推进的是三项,除了补偿体制之外,还包括药品采购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在药品的招标采购方面,是由省统一确定《县级医院药品集中采购目录》,按照“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双信封制”的办法在网上集中招标。

  所谓“双信封”,是指药品企业同时递上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只有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企业才能进入商务标评审,价格最低者中标。

  这一措施旨在合理降低药品价格,切断“以药养医”的利益链条。

  有数据为证,安徽在2012年年底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县级医院药品省集中招标采购,中标药品价格比政府指导价平均下降36.6%。

  但采用这种赛马机制后,很多药企不得不压低报价,以迎合“价低者中标”的游戏规则。甚至,一些药品的中标价已经明显低于成本。

  一名多年从事医药研究的人士表示,一些常用西药出厂价只在一两元,但到了医院销售时,就可能达到十元甚至数十元,“其实药厂利润并不高,80%以上的差价都是营销费用”。

  所谓营销费用,就是为了进入各级医药采购目录和医生处方而提供的返点和提成。

  取消医院药价加成对这些提成和返点影响有限。因为这一巨大的差价来自物价和卫生部门制定的“最高零售价”——即使取消加成,医院或采购机构还是以这一指导价采购药品,而这一价格远高于出厂价。

  有学者指称:“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实际上就是统购统销,强化了行政权力带来的垄断,不仅药品价格没有实质下降,反而医药企业负责政府公关的部门越来越庞大。”

  安徽省医改办也承认,目前的药品采购机制受到现行药品定价机制不合理的制约。

  安徽省医改办负责人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由于药品定价机制从国家层面没有得到理顺,仅靠省级招标难以有效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况且目前的省级招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招采合一”。

  因此,“要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还有赖于国家层面改革药品定价机制,完善招标采购机制”。

  债务是个大问题

  除了在药品价格方面下工夫,安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还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做足了文章。

  安徽省医改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安徽74个县(市、区)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任的医管会,在县级卫生部门单独设立了医管办,按要求完成了选聘院长、制定医院章程、签署绩效管理合同等工作。

  各地重新核定了县级医院的床位和人员编制。全省共核定编制94594名,床位与编制比达到1:1.37。同时,各地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也开展了探索。

  此外,绩效工资制度在县级医院全面实施,人员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得到提高;各地在量化绩效考核、推行全成本管理、实行收入倾斜政策、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收到了一定效果。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没有采纳基层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的模式。谢瑞瑾对法治周末记者解释说,这是出于调动院长积极性的考虑。按照规定,县级公立医院院长实行年薪制。“如果一个县级医院推诿病人,那老百姓看病就太不方便了。”

  安徽省医改办负责人表示,通过改革,目前安徽县级医院公益性管理体制、运行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医管会决策、院长及管理层执行、卫生、财政部门监督的法人治理机制初步形成,落实县级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取得积极进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安徽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虽卓有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待解难题。

  从长远发展看,县级医院改革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最突出的是债务问题。据初步统计,全省145家县级医院总负债超过80亿元,平均债务水平在5000万元左右,多的超过两亿元。对此,县级政府普遍感到化解难度大。

  “如果债务长期得不到化解,势必影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安徽省医改办指出。

  从制度设计看,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新机制的建立健全还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改革受到现行价格管制政策的制约;医保付费制度改革受到基本医保运行风险的制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