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3.6亿!这可能是近期涉案金额最大的假药案了。
2019年05月16日,哈尔滨日报刊发了一条消息,涉案人员用"淀粉压成药片,装到不同的药盒里,就堂而皇之成了治疗各类疾病的药品"。这是老百姓口中的真真正正的假药。至于如何能骗到人,答案则是靠着如假包换的真"包装盒及说明书"。
办案民警虽然把药盒上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说成了验证码,但可以肯定的是制假人员非常熟悉药品流通,也能洞察到监管漏洞及如何设套欺骗患者。比如有些企业会在说明书或者包装盒上做上防伪标识,那我直接用你真盒子和说明书,你就无法破解了。
至于电子监管码现在的作用,则是非常鸡肋。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两年前就已经不更新数据了。
而支付宝旗下的"码上放心",则是查不到最终流向的。下图为用该应用查到的信息,只能通过"该药品的扫码用户数量"来估算是否异常。
如果碰上类似假药案中的销售方式,起不到任何作用。办案人员表示嫌疑犯通过网上销售,基本策略是,"病人不在了,药用不上了,低价处理。"这个时候,如果你拿到了假药,一扫码,提示之前有人扫过了,那也正常,毕竟这个属于二手药,甚至三手药。
这个电子监管码的缺陷,让药品包材(说明书、包装盒)身价倍增。毕竟新版的买椟"换"珠可以使制假者获得巨大利润,而且又能降低风险。
药品包装的重要作用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石家庄五联疫苗调包"、"香港HPV水货疫苗"等诸多高价药品涉案事件中,最容易被抓现行的就是包装盒。
但现在如何杜绝此类事件?
其实在企业,监管的很好。曾经在某药企任职时,过期产品一律由质量部男同事加一名仓管人员物理销毁处理,具体怎么处理?盒子、说明书撕碎,药品连同内包装铁锤砸碎。然后盒子、说明书在确认全部撕毁后,拿去卖给废纸回收人员。当时特别不解,既然要卖掉了,干嘛还要撕毁。领导说是怕有人以此造假。我还特意问了下,"那卖到医院的,怎么保证不出现卖完整盒子的事情?"领导眉头一皱,"那是你一个质检员能管的了吗?医院啥时候让企业管了?煮你的培养基去吧!"
看来,涉案人员当时可能听到了我说的话。不过经和老同事们微信确认,大家都还在外面为还房贷而体现个人价值,涉案人员肯定和我们无关的。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我们无法辨别医院人员是否有意保留完整包材,从而进入制假环节时,企业如何保证自己产品不被牵连?毕竟医院那不是我们药企的势力范围,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自保。
一,设计开盖自毁型盒子。
很多食品,尤其是保健品企业,做的很不错,当然了,主要也是因为他们利润比药企高。有这方面资金,设计的盒子,一旦开启就无法复原。再看我们药企的盒子,大概是考虑到便民的需求。一个盒子开启后,还能重复使用。方便了人民群众,也方便了造假。
二,说明书连同盒子一体化。
当然,这个很难实现,毕竟药品包装法规在上面卡着呢。但我说的是这种思维方式。
下图是某款饮品的说明书。在正面标签篇幅无法满足时,把一些信息打印到标签背面,利用饮品无色透明的特性。既节省了标签尺寸,又增加了信息含量。
三,这是最不得已的方法了,回收药品包装。
无论是否完整,全部回收。如果遇到整盒销售的,不在此回收范围。
上面说的都是药企自保的方法,难道我们医疗机构就真的没有一点防范意识吗?
能让制假者针对性的找到这些完美的高药价包材,恐怕不是一句"无意之举"能解释清楚的。联合警方揪出害群之马,让制假者失去原料来源,是眼下需要做的,更是后期需要时刻警惕的。
再说下电子监管码本身,企业的包装都印上了码。结果两年多了,网络信息不再更新。有码、无码也没啥区别,从美感上讲,无码可能更好看。
为什么企业还不取消监管码打印?怕的是有朝一日,又开启监管。让企业骑虎难下的监管,又何止一个药品流通监管码?真正能杜绝假药用真盒的,只有监管部门主推、企业配合,才能让此次3.6亿假药案,真正成为个例。
作者简介:老薛,挨砖头数量能盖两层楼的行业时评写手。
点击下图,观众预登记成功送20元话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