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移动医疗乃至互联网医疗行业确实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面对医患矛盾的沉疴,诸多的努力不过是隔靴搔痒,换个客气一点的说法,如果有成绩,仅仅是有一些边缘改进而已。
频频爆发的医患冲突,以及前不久的“天价黄牛号”事件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医患问题。以我个人之见,医疗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供需不平衡,另一个症结则是体制导致的自由执业问题。这两个症结又互为因果。
对于后者,当下显然无法过多讨论,我们还是重点看第一个问题。从供需关系上看,供给侧资源不足,资源使用不均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而需求又在持续增长。从宏观的层面看,如果要缓解这个问题,大致看,有如下几个可能性:
一是提高供给能力。增加医疗卫生人员数量,增加医疗投入。而看现状,短时间内增加医疗卫生人员数量不太现实。因为医疗有其特殊性,必须要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从业,更不要说合格的从业人才培养周期漫长,无法拔苗助长。
相反,因为执业环境差、风险频发、物质激励不够,合格的医疗人才还在迅速流失。对当前的状况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医生期待的“多点执业”也只是在试水阶段,翘首以盼的“自由执业”则更是遥遥无期。
过去一两年涌现了不少创业公司,面向医生群体提供服务和产品,随着资本升温,有些做移动医疗App的团队借鉴O2O开始不计成本地“抢夺”医生专业用户,一度出现医疗App太多,医生都不够用的情况。对这些医疗团队来说,获取了医生用户之后,接下来做什么,是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其二是提升医疗资源效率。短期看,期待提高现有医院体系流程和效率也需要极大的耐心。
目前也仅仅是看到一些医疗机构开始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服务流程的边缘性改进,比如,现在可以通过微信,通过一些医疗App进行挂号,一定程度上做了边缘改进,而就医流程的整体体验,依然看不到任何改进的可能性,效率也依然低下。
是否有可能提高医生的效率?倒存在一定机会。毕竟医学是个需要持续学习的领域,从业者如果可以通过新的传播媒介,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让医生群体快速学习,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学到新的治疗手段,那么无疑会对行业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但这个毕竟也还是个渐变的过程。
三是优化患者对医疗的需求。但一个大前提是,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医疗需求下降的情况,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医疗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现在的情况是,常见病和一些慢性病的医疗需求,是否可以通过二级医院分流,而不是都奔赴三甲医院?用户对医疗的认知偏差导致医疗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恶性循环,三甲医院又无法对所有来访患者提供足够的服务资源,患者也难以满意。
那么是否有可能对患者群体日益增加的需求进行引导,从而缓解医疗压力?政府在积极推动分级诊疗政策,但只有大众对于医疗和健康能够具备基本的科学的认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这一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缓解。而对大众的认知培育,需要长期投入,好在现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这样的渠道,能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降低了用户教育的成本。
以上几个方面我认为是目前医疗行业的“刚性”问题,绕开这几个环节做移动医疗抑或是互联网医疗,没有多大意义。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看到太多创业团队做了不同方向上的尝试,从开始的患者端社区的培育,到通过新技术和产品手段进行医患撮合,到2015年,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意识到要抓住“医生”这个核心资源。
但获取医生用户之后能做什么?有医生用户之后,患者就能源源不断地上来吗?我们看不到这种可能。
医疗的特殊性决定了,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医疗,不太现实,无论是相关法规限制,还是具体的场景,都受到很多限制。
我们应该老老实实承认,移动互联网不是万能药,对医疗行业不太好使。
这些尝试带来的新问题是,耗费高昂成本补贴医生,还需要补贴患者,获取到医生用户之后,能否充分发挥医生的效率?总不能说把医生拉到电脑面前,每天回答上百个在线提问是高效的事情吧?如果答案不是肯定的,那么,无疑在让事情更糟。除此以外,这种形式不管怎么看,都太轻了,场景过于单一,说没有价值有些过于武断,但就跟挂号一样,最多算是边缘服务罢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有那些可能性?以我之见,一种可能,是会涌现大量的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诊疗机构。
这些新型诊疗机构,有可能重构整个的医疗流程,甚至诊所的管理系统都是自行开发,以患者为中心。致力于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更好的就诊环境、更高效的就诊、更满意的服务。这样形式的诊所是目前最稀缺的,一旦形成规模化,将起到催化剂效应,给更多从业者信心,有机会改变人们长久以来对医疗的认知。
有些从业者或许不赞同我的说法,毕竟线下诊所太重,似乎不是互联网的打法,对成本的投入也有较高要求。这是合理的质疑,这个行业都希望马上做出结果,而少有人愿意做“短期低效,长期高效”的尝试。
对诊所的构建进行标准化,优化就诊环节,与线上进行有效结合,从短期看,这必然是个低效的事情,但达到标准后,即可快速复制,形成规模,从而达到相对高效的结果。不这样笨拙地做,不会真正做出什么改变,与其隔靴搔痒,不如早点行动。
模式一旦得到验证之后,必然有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这个领域,尤其是一些健康保险机构。或许他们自己做不了医疗,但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无疑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另外,医疗领域的智能硬件一度很热,最近多少有些降温。我相信如果找到合适的场景,智能硬件将会有所作为。比如,在诊所内,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新型医疗硬件,对患者进行辅助的跟踪,持续监控患者状态,这是一种可能性,虽然现在成功的案例还不多。
对于行业内比较热门的一些概念,诸如“精准医疗”“医疗大数据”“医生集团”等等,我认为目前也只是概念而已,行业人员对此热衷情有可原,大众用户没必要对这些概念投入太多注意力。从长期看,这些或许很重要,但在当下,这不是我们最急需的。或许就是华而不实的概念太多,才会让这个行业多少有些浮躁。
比较乐观的是,政策方面的限制越来越少,很多地区已经在进行积极尝试医生多点执业(比如我所在的杭州市),并出台了更多政策来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对于医疗行业的创业来说,现在即将到了春天。
我们也奢望能够让一部分医生资源进入市场,比如划归一定比例的医生(无法奢求全部),允许自由执业,把属于市场的部分交给市场,从体制内解放医生,提高医生的能动性,提高生产力,相信定会对医疗困局带来惊人的改变。
在2016年,互联网医疗应该会更加热闹。相信会有一些创新的医疗服务形式会出现在大众身边,比如医疗和互联网结合的针对慢病的管理手段,比如医疗领域智能硬件的有效使用场景,会出现一些成功案例。
面对医疗这个复杂行业,面对医患的复杂问题,所有人都不满,所有人都有答案,又似乎每个人都有解决方案,但是,少有人投身去做,袖手旁观者太多,这多少有些嘲讽。
期待有更多的参与者,跳进医疗这个泥潭,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迷恋一些概念。
一起来改变一些东西。我们应该对2016有所憧憬。
好在,改变即将发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