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有超过18万家诊所以及12000多家门诊部,民营机构的占比分别为85%和77%。但总的服务量近年来一直停滞不前,诊所和门诊部平均每日每机构诊疗人次分别为11人次和27人次,多年来变化不大。整个行业仍然是边缘性地在发展,没有进入医疗的主体。
不过,资本已经开始把眼光转向更具备服务价值的中端基础医疗机构。这类新型机构通常能够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以服务为核心价值。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提供完全不同于公立医院就医的服务体验。二是其收费以医生服务为价值核心和考量标准,改变体制内医生靠产品收入为主的模式。第二,从长远看来,这类医疗机构的支付办法必须要能够体现其服务为核心的模式,因此商保是重要合作对象。
这类中端基础医疗机构目前已经出现,但规模仍很小,大部分仍然以高端保险或自费客户为主,快速做大的瓶颈有三点,价格、商业支付方薄弱以及缺乏快速带来客流的渠道,而这三项因素是息息相关的。因为线下市场很高的房租,以及前期投入获得牌照、人员招聘、采购等成本很高,建立中端基础医疗机构对投资的压力是很大的。而因为中国的商业保险缺乏适合中端人群(包括团体和个人)的合适产品,中端医疗服务市场仍大量依赖自费。
个人对支付的价格非常敏感。如果没有合理的渠道布局,仅凭增加店面和个人自费,很难带动足够的客流并支撑起一个全新的产业。由此看来,未来体制外中端基础医疗发展将需要找到能够帮助他们找到大批量客流的入口,也就是合适的渠道合作方,从而推动中端基础医疗这一新事物的发展。
未来商业保险将可能成为中端基础医疗机构重要的合作伙伴,不仅提供保险会员这一大客流渠道,解决中端基础医疗机构的支付问题。同时,商业保险与中端基础医疗机构能够在服务、控制费用、客户体验上结成更为紧密的合作,这种合作无论在目前的昂贵私立医院还是公立医院VIP或国际部都是无法做到的。
商业保险目前因为无法控制医疗机构的行为而不得不调高保费以控制风险,这种做法将大量需要保障的中端用户挡在门外,无法获得量增。在风险较高的门诊领域,中端基础医疗机构这一新崛起的市场却可以改变这个现状。由于这些机构定位中端人群,在价格上比昂贵医院和公立医院更有优势,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种价格优势对成本控制也十分明显。
更为重要的是,相比服务流程和定价不透明的公立医院以及昂贵医院,中端机构能够在诊疗流程管理、用药管理、以及数据沟通上与保险公司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这种突破将改变市场上服务方与支付方的合作模式,对两者来说都是共赢的。
与中端基础医疗机构合作的另一大有利优势是能够将疾病管理、健康教育和预防真正落到实处。市场上已经出现一大批疾病管理工具和服务,但都苦于没有真正的服务者而无法被C端或B端接受。唯一有实力也有动力去展开这些服务的是中端基础医疗机构,因为这些服务有助于他们长期留住客户,对于以价值衡量医生收入的中端机构来说,医生也会有动力去提高这些服务的体验,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多病人。这些动机将与商业保险提升会员互动、增加健康服务的理念不谋而合。
因此,未来借商业保险会员的渠道,将为中端医疗机构打开一片市场。但两者合作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商业保险与中端医疗机构可以在就诊管理、疾病管理和数据互通上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让整个医疗服务更加透明,对于双方降低成本并扩大客流量都是有利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