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算起,医改大政指导下的中国医疗产业变革已然走过16个年头。期间风起云涌、起起落落,多少医药企业豪情万丈投身医疗,又有多少折戟沉沙?时至今日,经过2014年之前相当长的沉淀期,医改现已进入全面放开、快速实施的阶段,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加持下,政策层面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成熟度。就医疗存量资源来看,目前“被收编”的医疗机构还不到总量的1/10,标的可谓丰富。而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且面临单一板块发展受限的局面。在诸如房地产企业、保险投资企业都高调进入医疗板块的竞争环境下,制药企业若不在此时出击,恐怕要真正错过此番天时地利人和的佳期。

  产业政策给医疗领域带来发展新机遇

  医疗专业人才历来受体制和机制束缚,成为制约医疗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新阶段医改中将医生管理和激励机制激活,医生身份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行业对这种转变是相当敏锐的,一大批医生集团快速涌现出来,体制外的医生集团,比如张强医生集团、万峰医生集团、杏香园、中欧医生集团,体制内的医生集团,比如大家医联、中康医生集团、广州医生工作室、心血管医生集团等等。人才束缚已经逐渐被打破。

  财税资金支持上,现在的趋势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单位,围绕医改政策给予财税、资金、基金等不同类型鼓励政策。仅就政府大力推动“分级诊疗”来看,就是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地位、重塑医疗格局的决定性政策。

  医药企业进军医疗产业3.0版

  制药企业对医疗产业的热情一直非常高,笔者总结近16年来,每五年就有一波医疗投资“热潮”。初代医疗热,我们姑且称之为“1.0”版,是2000年伴随新医改大幕拉开的。当年各路集团纷纷投资医疗,号称数百亿资金准备抢滩登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医药企业开始涉足医疗服务,有代表性的金陵药业、哈药集团等。

  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这又给本已暮气沉沉的药企办医打了一剂强心针。医药企业从最初的试水医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适合自身的打法,方向性、目的性开始逐步清晰,这就是医疗投资“2.0”版。

  从最早的固定资产投资到药房托管,再到供应链改造,直至目前“互联网+”概念的融合,医药企业在做医疗产业上,已经步入“3.0”时代,并逐步构筑起盈利模式。

  制药企业医疗布局逻辑

  基本上3.0版本的医疗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以项目为出发点,比如益佰的肿瘤治疗中心项目,并不局限于地理位置,以资本纽带网罗事业合伙人,通过合伙人引进项目,逐步摸索模式后进行多点复制。这种模式在多方利益共赢基础上,采用租用民营医院病床的形式,帮助民营医院进行肿瘤治疗中心建设,分摊民营医院扩张的资金压力,同时盘活自身的伽马刀项目。

四两拨千斤 制药企业布局医疗的新逻辑

  另外一种是以地区为出发点,比如人福医药。人福医药2014年底正式宣布进军医疗服务领域,并将“一体两翼”的其中“一翼”定位为医疗服务,计划在3~5年间与20家左右公立医院合作,以具有地缘优势的湖北省为根据地,逐步进行医疗服务领域的战略布局。这种以地区为导向的医疗拓展模式,与医改走势更为契合,也有利于高效获取资源。

  从最近一年的案例来看,笔者认为制药企业医疗布局表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 迅速实现布局。制药企业基本上能够在1年时间内完成基础框架的搭建,相对于既往投资,恐怕5、6年都无法实现收益。3.0时代的速度非常惊人;

  · 多方共赢。笔者五年前就医疗布局的研究提到“结盟胜过单打独斗”,这一行业特征在此阶段表现极为明显。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自身多方参与人角度出发,寻找最为契合的合作点,是医疗发展的关键;

  · 灵活运用资本纽带整合资源,包括管理团队、核心人才、技术、设备等等,制药企业作为投资参与方,动用的自有资金相对5~10年前减少近一半多;

  · 盈利模式已经清晰化,并兼顾短中长期收益,想象空间非常大。

  医疗板块五大盈利模式

  笔者建议,在十三五开局阶段,制药企业应该把握此次难得的黄金五年,充分研读医疗政策,明确分级诊疗中的发展机会,借助“互联网+医疗+医药”的创新思维,迅速抢占优质资源。借助多方力量,制定总的战略发展思路和方向,设计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保证医疗业务顺利发展,并于其他业务单元有机衔接,相互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