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门诊输液影响了谁?
近年来,禁止输液的消息不绝于耳。关于禁输令,网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版本,从最初的禁止门诊输液,进一步演变为一律禁止输液。
由于网络信息泛滥,真假难辨,很多居民受该类信息影响很大,认为任何疾病都不能输液。但笔者认为凡事皆有两面性,禁止输液这项政策有可能被误读了!
1.取消门诊输液的初衷
取消门诊输液最早是从一些三甲医院开始的,是鉴于来门诊输液的大多是常见病,但作为三甲医院应该以看疑难病、重病为主,耗费大量精力去看常见病多发病,与三甲医院的定位不符。
因此,三级医院除了接收一些重病患者进行住院输液外,不再接收门诊输液患者,让这些需要输液但病情不是很严重的患者下沉到小型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这种做法符合分级诊疗政策制定的初衷。
既然如此,那么一律禁止输液的概念又是怎么炒起来的?
2.媒体误解加商家炒作,推波助澜
在大医院纷纷取消门诊输液的时候,部分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但其在宣传上有意无意地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情绪,认为输液就是错误的观点。
不少普通居民在阅读相关信息的时候,很容易避重就轻,误解成目前只要治病就不能输液,甚至强行抵制输液。
这让一些厂家看到了商机,于是他们利用禁输令风波帮助自己发了一笔不小的财,大肆渲染禁止输液的消息,让很多人认为国家要全面禁止输液,赶紧用他们的治疗方法最靠谱。
商家的宣传正好迎合居民在健康方面求安全求稳的需求,把输液治疗一棒子打死的同时,也让一些原本能够得到及时救治的患者延误了病情。
3.取消门诊输液影响了谁
全面取消门诊输液在不少人眼里成为解决输液泛滥和滥用抗生素的高招,但真实情况如何?
笔者在这里举几个真实的例子。
现象一:支气管炎患儿被要求住院,肺炎老人却住不上院
据一位基层医生反映,他们县人民医院是二甲医院,今年以来也是向一些三甲医院看齐,取消了门诊输液。
作为县级医院,门诊主要是以看常见病为主,该医院取消门诊输液后并没有将资源下沉,而是把以前只要门诊输液几天的患者一律收入住院输液。如此操作下,住院部每天爆满,走廊过道都住满了患者。
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小儿仅仅是普通的支气管感染,门诊医生极力要求住院治疗,而一位老人患肺炎想住院却要等待几天才有空床位。
现象二:患者从大城市赶回老家,只为在县城看病
据另一位县城里的医生反映,有天下午他接诊了一位带着行李来他门诊看病的女性患者,要求输液治疗咳嗽。
这位医生一看,病人很眼熟,原来是附近的居民,过完年到杭州打工,十几天前开始咳嗽,在大医院做完各种检查,医院门诊都不输液,住院又不符合条件。结果,她口服了一周的药物,花费近千元,咳嗽越来越剧烈,到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也不给输液。
该患者想起在家咳嗽时总是在这位医生门诊治疗效果最好,于是千里迢迢坐车回到家乡找其看病。
该医生根据化验报告考虑患者是支原体感染,于是给予阿奇霉素输液三天,配合其他药物对症治疗,咳嗽逐渐好转至痊愈。
现象三:家长不让孩子输液,结果病情延误,只能住院
一天,一个5岁小孩高热,由家长带来张医生诊室看病,张医生一问病史,孩子已经发热三天,一直在口服感冒药和消炎药,再一检查,患儿扁桃体已经化脓。
张医生告诉家长,孩子吃药效果不好,又符合输液指征的话,最好是输液治疗。但其家长反问道,不是说现在不能输液吗,你还给孩子输液?
张医生愣住了,禁止输液的固化思想居然在一些居民脑海里这么根深蒂固。无奈之下,他只好开了些口服的药物给孩子继续服用。结果当晚孩子高热不退,家长送往医院,住院四天才出院。
以上几种现象很多基层医生都遇到过,表面上看似影响的是医生的门诊量,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受到影响的恰恰是患者。
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性看待禁输令这个问题。取消门诊输液是三甲医院倡导的,在基层是否行得通还得因地制宜。输液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在有指证且用药合理的情况下执行,是安全有效的。
另外,我们要明确一点,取消门诊输液与禁止输液是两码事,安全健康的治疗方式需要各类人群的配合:基层医生需要坚持的是安全合理用药原则,媒体需要坚守的是职业素养,厂家需要重视的是良性竞争,广大民众需要的则是理性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所有患者的用药安全。
点击下图,预登记观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