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卫计委部门负责人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主办的“市民对话一把手·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节目中,介绍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进展、回应三地居民关切的问题。
京津冀三地近期签订了《药品医药耗材联合采购协议》,此外,京津冀还签署了《卫生应急协议》、《疾病预防控制协议》、《医疗卫生全面协同发展协议》等,为三地共同应对疾病、控制公共卫生风险奠定了基础性作用。三地将建立短缺药品通报制度、资源共享应急储备机制和京津冀药品商业贿赂黑名单制度等。
据悉,为落实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降低京津冀地区的医疗服务成本,进而降低医疗服务费用,京津冀将统一进行药品招标、耗材采购,从而形成一个京津冀统一的医疗和医药市场,最终将直接惠及三地的老百姓。《京津冀药品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京津冀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协同发展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介绍在节目中的介绍,目前北京市已建成了43个医联体,涉及到400多家医疗机构。此外,石景山、朝阳几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试点由快递配送药品到家服务。医生处方了药品后,患者无需排队取药,通过类似于快递的配送系统,直接将药品送药到患者家里。
跨省医院联合采购模式终于启动?
医院联合采购模式方面,自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7号文颁布以来,医院联合采购模式已经在各省启动。医院联合打包报量,“以量换价,量价挂钩”模式采购药品,从而降价药价。
按照7号文和70号文,国家是鼓励省际跨区域、专科医院等联合采购。然而实际上除了义乌、珠海、宁波、玉溪和三明之间签订了《药品及医用耗材联合限价采购协议》试水省际跨区域联合采购,目前并没有其它省市开始跨区域采购,京津冀联合采购一旦执行,是有史以来区域最大的一次省际医院跨区域采购。
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北京的七大类医药商品的销售总额为1380亿,天津为519亿,河北为451亿,其市场总量将达到2350亿,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16613亿元,这三地占到了全国医药市场1/7左右。
按照商务部的统计,2015年,医药零售市场的金额为3323亿,在药品市场中占比为20%,以此比例计算,京津冀三地非零售市场采购金额为1880亿人民。如果三省联合采购的话,对于药企来说,这可是超过1800亿的大市场,不可忽视!
京津冀联合采购与国务院大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相关,预计不会脱离目前的7号文和70号文的规则。医院有望根据京津冀三省市中的最低价采购同一生产厂家同一药品。
此外,京津冀联合采购的模式一旦成功,将有望会促进更多省份联合采购,如长三角联合采购、云川渝联合采购模式。
思考:松散医联体的困境
分级诊疗的推动更是需要医联体,因为要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小病分开就诊,就需要建立双向转诊渠道。2015和2016年是不少省市卫计委医联体建设的快速推进期。
据网上数据显示,2015年底,全国至少有435家各种形式的医联体,管理合作模式多元化,有托管,有帮扶,也有直属;有多家横向医联体亦有多家纵向医联体。然而,医联体将以何种模式可持续运作,科学的合作机制到底如何建立,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已组合的医联体多数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医联体的成员单位名义上资源互通,其实较依赖大医院的帮扶,如基层医疗机构与大三甲医院签署托管合作协议,大三甲医院作为托管方为其提供技术帮扶、人才培训,并且选派专家定期到基层医院坐诊,以此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际上,医联体之间并没有协议规范组织下的医院资源互通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
随着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患者会流向社区,疑难重症则集中在大三甲医院,这将有可能造成大医院的平均医疗费用剧增,专科医保额度超标的现象。在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控费政策之下,大三甲医院出于控制医疗费用总额度的需要,容易出现推诿病人的情形。
社区中心的医保总额指标是按上一年度实际发生额预算新一年的费用额度。医联体内,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患者下沉和大医院康复期病人下转,将使社区中心的医保总量提前使用完毕甚至于全年超支,从而受到医保部门质询乃至责罚。鉴于此,基层医疗机构亦没有动力扩大服务范围,改善服务质量。
医联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2015年8月北京市16个区县已经建成并同时能达到信息共享及互联互通的区域平台不足三分之一,由于各区县的信息化建设进度不一样,所以统一整体框架、建设目标、区县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规范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对于建成的几个区县平台来说,大多都集中在医疗服务方面,而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互联互通仍待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