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甲酸乙酯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作农药、医药等有机合成的中间体,也可用于合成异氰酸酯、无毒聚氨酯、三聚氰胺衍生物、聚乙酰胺,也可用以合成吡咯、三唑酮和三嗪等杂环化合物。同时,这种物质还在很多食品中被发现。那么,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有危害吗?
氨基甲酸乙酯,又名尿烷、乌来坦、胺甲酸乙酯等,简称EC,是由氨基甲酸形成的一种酯。氨基甲酸乙酯是发酵食物和酒精饮品在发酵或贮存过程中天然产生的污染物且不易挥发,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为2g/mL,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稍低,蒸汽压较高。这些特征会使得在分析检测酒精饮料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时,若样品前处理不恰当会造成其损失。
氨基甲酸乙酯的主要商业用途是生产农药,特别是杀虫剂。过去氨基甲酸乙酯曾经用于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但因为含有毒性且疗效欠佳,现已禁用,现在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苯基、甲基、丁基等)仅用于实验室的研究。
人类对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EC是烟草叶及香烟的天然成分,也是发酵食品(如面包、酸牛奶、乳酪等)和酒精饮料(如葡萄酒、中国黄酒和日本清酒等)的伴随产物。人体摄取EC主要是通过饮用酒精饮料。由于氨基甲酸乙酯含基因毒性,小鼠长期口服此类物质会产生各种癌瘤。
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酒中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途径酒精饮品中的各种物质及其分解物经发酵过程后均可产生氨基甲酸乙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