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进退考量

  从全球产业发展前景看,未来大健康市场肯定大放光彩,但进军大健康产业可能会分散药企对主业的关注度。

  6月24日,独一味以简短的公告证实了其牙膏计划。这也算是独一味对近期有代理商在招聘信息中传出其涉足牙膏领域的公开回应。据称,独一味的牙膏产品已研制完毕,即将上市销售。同样的出发点,片仔癀也一改过去保守经营的风格,近期对华润系的渠道渗透再度加码,并就片仔癀牙膏合作经销达成协议。相比于云南白药及敬修堂药业等公司,片仔癀、独一味涉足牙膏产业的时间较短,但均被寄予厚望,并计划将其打造成为主要的营收增长点。

  这两年,受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少药企除了经营药品主业外,均不同程度地在试水大健康领域。除了天士力、康美等早期先行者,贵州百灵也推出了胶原蛋白饮品,连老牌的华北制药也试图在深海鱼油类保健品方面分羹。随着市场结构的调整,还会有更多的药企加入大健康阵营。

  利润与界线

  对于药企趋之若鹜地走向大健康领域,记者采访的几家企业给出的答案大同小异:多数药企嫌业绩增速不够,打算向大健康领域要利润。如同仁堂大卖保健品,云南白药推牙膏、养元青等日化产品,东阿阿胶推“休闲零食”,贵州百灵高调进军胶原蛋白饮品等快消行业,大健康产业的迅猛发展正成为医药产业的亮点。

  滇虹药业董事长郭振宇表示:“相对于传统产业,大健康产业以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为主,主要面向普通大众而不仅是患者,同时也将医药产业的内涵扩大为OTC药品、保健品、健康消费品及服务业。”他认为,由于国内民众保健意识全面觉醒,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加剧,再加上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环境。从数据看,美国2011年大健康相关人均消费已达100美元,而我国同期人均消费值仅为7美元,大健康产业在我国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对于国内药企的发展来说,大健康产业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采访中,多数企业坦言涉足大健康领域也是逼出来的。贵州百灵董事长姜伟之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当前药物研发成本与日俱增,研发难度和上市周期不断扩大。在原材料尤其是中药材成本骤升的语境下,企业饱受基药制度、招标采购和药价管控等因素困扰,竞争日益加剧。但大企业往往又面临持续盈利的公众压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迫不及待。”

  而日化、快消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小,且与药品有较大的关联性,便成为药企最容易进入的板块。以江中药业为例,凭着较高的知名度和优秀的渠道管控能力,其大健康业务如鱼得水,2012年该公司实现营收31.92亿元,保健品就有6.48亿元,占到公司营销收入的近1/5。而云南白药牙膏2012年已突破17亿元,同比大增45%。可见,大健康已成为这些企业的重要利润源。

进亦难 退亦难 药企大健康进退考量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初涉日化领域的片仔癀来说,残酷的市场让其不得不仰仗华润的渠道。去年底高调进入阿胶行业的佛慈制药转型也不如意,目前只在甘肃周边地区铺货,销售情况不佳。近两年,除传统阿胶企业外,包括同仁堂、太极集团、宏济堂等传统中成药企业纷纷布局阿胶市场。有分析人士一语破的:“无论是成功也好,折戟也罢,很多药企跨界多是希望增厚营收,比如持续升温的阿胶产业布局,多缘于较高的毛利率。”

  长线与短线

  跨界本无可厚非,只是在类似的或喜或悲的案例中,业务延伸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值得思考。有人认为,药企现有的营销队伍、渠道和策略,都不能完全适用于消费品领域,因此营销问题是眼下亟待求解的难题。海通证券研究员就表示,药企拥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功能性特质恰恰是药企进军日化用品的法宝。比如牙膏营销瞄准口腔护理的功能诉求,与药企有较好的结合,而拓展大健康业务最大的软肋就在渠道上。

  更深层次来讲,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前瞻性战略规划。郭振宇坦言,滇虹药业早就确立了植根于品牌的“以消费者大健康产业为主体,以拓展医药及国际市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他们积极推动自我保健及自我药疗事业进程,并积极革新营销模式,同时开展产业整合,打造中药标准化平台,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大。

  不过,发展大健康产业固然可行,却不能舍本逐末。目前在三级医院药品市场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本土药企寥寥无几。相比之下,跨国药企们发出的是不同的声音:葛兰素史克旗下某知名品牌饮料易主,雅培、辉瑞积极分拆奶粉业务。广东某企业负责人则认为,真正的转型需要一番蜕变的阵痛。他认为做大健康必须拥有3个能力:产品研发与生产能力、营销网络与队伍执行力、资金储备与广告运作能力。

  国内外药企们看似相背的举动反映的却是企业本身价值观的问题,企业必须做出抉择。从全球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看,投入1元的健康预防性消费,就会节省3元的治疗消费,未来大健康市场肯定大放光彩。但也有担心认为,进军大健康产业可能会分散药企的精力,更何况,目前药品市场跨国企业云集,占据糖尿病、乙肝、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庞大的领域,国内药企切不可在主业经营上有所松懈。姜伟认为,这不仅考验企业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还考验着企业战略规划的全局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