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已经陪同母亲走过五年抗癌路,在找药这件事上,陈松(化名)还是有些吃力:由于省级医保要求控费,医院在年底做了限药调整,陈松母亲的主治医生给他指了两条路:要么通过社会渠道购药。但外购药可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需要完全自费承担;要么去较小的医院托关系开药,但小医院可能因为采购经费的增加,引来医保和卫生主管部门的问责。
然而,对于陈松所在的工薪家庭而言,两条路都显得有些艰难。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困局:医患两难的谜团
今年一月,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目前对于药占比、耗材占比和医保控费指标存在“一刀切”问题,部分大医院“买药难”成为新问题。
作为近年来医改重点工作之一,医疗控费本是利国利民的积极举措,初衷在于遏制过度医疗,优化公立医院收支结构。然而,由于缺乏精细化管理,一部分大流量医院年底“超支”压力凸显,只能通过限制用药等方式来控制费用增长幅度,导致患者“开不了药”。
这样的窘境,在用药费用本就相对较高的肿瘤领域尤为突出,不仅是岁末,甚至贯穿全年。
2017年,健康点携手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联合发起的“中国肿瘤患者服务升级”课题研究显示:“33%的受访患者及家属反映,抗肿瘤创新药在很多医院内配不到药;30%的受访者表示,受制于药占比以及医保总额控费的压力,需要多次去医院配药。”这表明,即使在国内获批的创新治疗方案,仍然存在医院内配不到药的情况。
正因这样的原因,陈松一直为身患晚期肺癌的母亲,奔波于各大医院间。母亲患病五年有余,出现肺癌脑转移,原抗癌药也出现了局部耐药,今年要随时准备换新药。尽管其使用的抗癌药已在2018年初进入了辽宁省医保目录,但他遇到的实际状况是,医院要么没有进药持仓,要不进药后以各种理由不给开药。
无奈的不仅是患者。“医生们其实也没办法。”陈松苦笑道。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有不超过1200种药物目录的指标限制,如果医生完全按需开创新药处方,意味着医院采购费用大幅上升。“新进一款药,就要出去一款药,哪款药愿意乖乖让出市场啊?”
医保部门也感到很无奈。辽宁等地社保部门有关人员告诉健康点,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再加上医保资金吃紧,多个地市为了“省钱”,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更新并纳入抗肿瘤创新药之后,并没有随之同步更新。同时,每家公立医院都有设定的医保报销额度,超出部分则由医院自行承担。各级卫生部门则将药占比、医疗总费用控制与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挂钩。
各方都有自己的苦水,汇在一起,便成了一滩搅不清的泥潭——医院药品采购只能“唯低价是取”,导致公立医院不予开具进入国家目录的创新药物处方。而对陈松这样的患者及家属而言,就成了怎么也想不通的谜团。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