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中信证券高级副总裁、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田加强和兴业证券大健康与消费研究中心总经理、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佳熹现场发言整理
此次“4+7”带量采购最终由16家上市公司中标,而比较受关注的恩替卡韦、氯吡格雷标的最终也都被上市公司摘走。最终结果出来之后,市场反应强烈,从二级市场医药股的表现可见一斑。从12月6日预中选结果公示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天时间,市场的“负面”情绪仍在蔓延,医药板块仍在下探。
那么,对于市场的这种反应,真的合理吗?而这次结果是否真的让企业措手不及?仿制药企真的来到了“生死关口”吗?12月9日,E药经理人参加了主题为“集采对医药行业利润和有何发展影响”的媒体沟通会。会上对于市场上种种猜测与质疑,来自中信证券和兴业证券的两位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有着自己的看法。
1.企业“自备干粮”
从中标企业来看,中标品种一般都在市场上占据了份额或者成本的优势。例如中标相对较多的华海药业、京新药业,共同的特点均为原料药为主的企业,而其中选的品种之前或是作为原料供给其他制剂企业,或是以制剂出口的形式供给海外市场。作为药品的原料药企,药品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同时,成本端的优势最为明显。
但是即使是这样,结果出来之后,医药板块近几天的走势仍然是以下跌为主。市场忧虑情绪仍未得到缓解。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中标产品中出现了一些极端的降幅。对于这次平均降幅52%的情况来看,仿制药企业费用率普遍在40%到60%之间。简单来说,通过这次带量采购,企业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可能会得到明显的节省,同时因为医保局设立了一系列相对比较便利的条件,比如医保资金的提前预付,企业的资金压力也会得到大幅的缓解。总体上这次的降价幅度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同时,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很多企业它本身就是原料和自己一体化,本身具备产能和设备的基础,而这次集采不需要再去分开算成本。而这一次并没有增加设施设备方面的成本以及固定的资本分摊,基本上企业都有着原料药的保障,都是“自带干粮”来参加竞争,成本相对稳定,风险也较容易控制。
另外据了解,有的企业在参加竞标之前已经同上游用比往常更加优惠的价格把原料买下来。一方面可以看出企业对带量采购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参与,而另一方面印证了一句俗话:“买的不如卖的精”,在经济账上企业要比任何人都算的清楚、细致。
另外还有一些虽然中标但是降价幅度大幅超出预期的一部分企业和虽然没有在本次的集采名单内,但是本身以高端仿制药为主要业务、利润率相对比较高、市场预期未来可能会收到影响的一批企业,在二级市场也被看跌。
但其实从这次最终入选的25个产品的比例来看。无论是在整个医药行业还是对于医院的常用药的比例都不是很大。这11个城市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占比也不会像市场反应的那么夸张。因此,当期的影响比较有限,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还是有很多办法去对冲价格下跌。
另外,在上海的配套文件当中提到了医院预付货款的50%,直接指到关键。以前医院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处于相对比较强势的地位,所以医院拖欠商业企业、工业企业货款的现象会比较严重。如果对应的预付工作能够落实到位,无论是对于商业企业还是工业,都是短期的一些对冲的方式。从长期来看,主管部门也会根据做的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去落实这个方案。
随着这两日股市上的遇冷,相关受影响的部分企业的话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向资本市场传递信心,稳定股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生物制药在上周五已经通过港股市场场内增持3000万股,累计增持金额超过1.6亿元港币。
2.顺势而为,稳中求进
事实上,这次事件从真正意义实现了带量采购,相比于原先基本药物制度所讲的统一采购,这次无论是从药品价格下降,还是质量的保证上都实现了明显的提升。从分析师的角度来看,制药企业未来走向创新,中长期的方向不会改变,而且会因为这次代价采购有一定的加快。很多药企开始反思此次带量采购,可能未来的研发投入方面会避开扎堆的仿制药。消减这方面研发开支的同时,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创新药的研发上。
另外,或许也会促使企业通过其他非专利的方式去打造自己的产品、渠道的地位,例如比较大的一些印度的药企,这些企业并没有自己的原研药品,但是通过拓展自己渠道,实现了产品的国际化,甚至做到了相当大的市场。
过去这些年当中,医保资金的利用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医保资金进行优化改革,实现腾笼换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未来的话,如果创新药可以更快地进入医保,支付环境也有望得到大幅的优化。
短期资本市场的压力、企业感受到的压力,有时候会变成长期促使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动力。例如“722自查”,在此之前,中国的临床的实验数据不规范的现象比较多,也比较普遍。很多企业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但是在“722”临床核查当中,大量的清退了一批不规范的产品后,当时资本市场上对此的反应也是比较大,二级市场的表现一度十分低迷。但是现在从某种程度来说,“722”开启了中国规范化研制创新药的历史。包括后来的一致性评价等政策,也都是引起过很大的震动。
所以对于很多事情的评估,当时市场不一定看得非常清楚,很多政策、事件都具有滞后性。从这次的带量采购个别企业的角度和个别品种的角度来看,降价幅度出乎意料,且对于当期的利润也许会有一影响。但是对于仿制药企业来说,会倒逼此前不注重研发的药企去转型创新或者开拓更多的发展思路。比如去做一些高质量高壁垒品牌仿制药,包括药品和器械的复合体等等。
医药行业一直是国家非常重视的行业,这个行业也是经历过很多政策的洗礼的行业,三明医改、两票制、临床自查······在一轮轮的规范当中,最终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而最终在大浪淘沙中留下的,最将会是那些重视研发、创新的企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