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关于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实时结算外配处方有关问题的通知(试行)》,参保人员在定点药店购买处方外配药品可持卡实时结算。同时,北京市人社局还发布了《关于公布新增基本医疗保险协议管理定点零售药店名单的通知》,明确自7月23日起,北京市新增369家定点零售药店,参保人员出示外配处方和社保卡,就可以持卡实时结算,合计定点零售药店达到457 家。

       据了解,北京市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急)诊就医后,由医师开具外配处方,并将处方信息实时上传到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参保人员到药店取药时,出示外配处方和社保卡,定点零售药店从医保网络下载定点医疗机构上传的处方信息,与纸介处方比对信息真实准确后,根据外配处方的药品信息进行配药,用社保卡为参保人员结算药品费用。

       此次北京人社局的举措有三大看点,首先解决了与医保系统对接的问题,并实现了实时结算;再者充分保证了处方的真实性;另外,此次新增多家定点药店也让处方外流实现了大范围的覆盖。

       作为近年医药零售领域的热词,处方外流一直是各家连锁探索转型的重要板块。我们不妨通过以下盘点,了解一下处方外流的五大模式。

       院边店模式:争夺白热化

       在医药零售领域中,院边店可以说是零售企业最早触及处方药外流的主要手段之一。早在医改推进、相关政策开放之初,不少省市的零售药店就通过在医院周边有利位置开设药店,分享医院走方所带来的处方药销售机会。

       随着医改政策的推进,考虑到药品销售部门正从医院的利润中心过渡为成本中心,医疗机构失去药品销售的动力与基础,更多处方药销售机会将有可能流向零售终端。因此在医疗机构周边开店,寻找更多承接处方药销售的机会,就成为不少零售企业的选择。

       以国大药房为例,医院周边店是国大药房抢夺处方外流的桥头堡,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末,国大药房共有医院周边店253家。2017年,国大药房新增医院周边店53家(其中28家已开通医保),其中16家医院周边店累计实现盈利。

       除国大药房外,包括益丰、上海医药、九州通等龙头企业,也在进行相关布局。显然,作为目前“传统”的承接处方外流模式,院边店必然是药品零售领域兵家必争之地,其将随着处方外流政策的递进式施行,争夺进入白热化,发展院边店模式无疑成为各零售企业的必然选择之一。

       点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医院自然流出的处方约为20%,而肿瘤等专科处方流出率可达到40%左右,占尽地利的院边店自然成为处方外流的首批受益者。

       需要指出的是,院边店要求经营企业有充足的医院品种,因此更适合零批一体化企业尝试;同时院边店模式需要较高的运营成本、优质门店资源等,也提升了院边店准入门槛与复制难度;此外,院边店要有较强的医院客情维护能力,要与医院医生有效连接,才能成功突围。因此,对于广大中小零售连锁而言,院边店不一定是可广泛推广与复制的最优选择。

       专业药房:转型不易

       零售药店向专业化服务模式转型,是近几年监管部门与业界普遍认可与鼓励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处方药市场外流趋势不断增强,行业承接大量处方成为可能的环境下,以专业服务为基础吸引处方流向药店平台并转化成销售,成为业界普遍认可的蓝海市场。

       当前,业界较为普遍的专业药店模式,一般为DTP模式与慢病管理模式两种,前者依赖药房与制药企业资源的深度绑定,其产品主要以高毛利的专科药、新特药为主,患者在拿到医院处方后可以在药房买到药物并获得专业的用药指导;后者以常见慢病用药为主,销售产品普遍毛利较低甚至负毛利,吸客、便民、深度需求挖掘,是这类药店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