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网此前曾做了一系列与处方外流相关的内容,探讨了处方外流的政策背景、主要承接方式、未来规模和药品销售结构转变的问题。
院边店、托管药房、DTP药房、处方共享平台、互联网+医药等模式是承接处方外流的主要方式,DTP药房以其专业服务、新特药供应保障能力,在众多模式当中尤为值得关注。对DTP药房这一模式进行系统梳理,拟探讨:
DTP药房有哪些特征,这一业态能解决哪些问题?
以美国医药零售市场为参照,DTP药房业态如何发展?
国内有哪些玩家在布局DTP药房,发展情况如何?
医药分开背景下,DTP药房扮演什么角色?
与其他模式相比,DTP药房能在医药分开中占优势地位吗?
零售业态一体双生:药店和专业药房
DTP/DTC是Direct-to-Patient/Direct-to-Customer的缩写,即直达患者的药品营销模式。其目的是缩短药品流通路径,让患者在获得处方之后,可以便捷地在院外的专业药店拿到药品,一般还会附有专业药事服务、患者管理等服务。在业态上与零售药店较为一致,是医药零售业态的一体双生。
DTP药房这一业态在1990年代发轫于美国,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是医药流通及零售业态的分化,向专业的方向演进;其二是药企希望以更直接的方式触达患者,提升对市场的掌控力。
90年代,美国医药零售市场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到90年代末,连锁率已经超过50%,这时候差异化竞争就变得尤为重要,专业药房应运而生。
专业药房为患者提供药品供应之外的药事服务、慢病管理、药品福利管理等服务,提升了患者的黏性和忠诚度,在千店一面的竞争中脱颖而出。DTP药房是专业药房的一种,加上专科药房、PBM药房等模式,形成了专业药房体系。
此外,从70年代开始,美国也进行了一系列“医疗改革”,控费成了政府医保和商业保险的主题,在控费压力下,药物的价格被压缩,给药企带来压力。在此背景下,药企希望缩减药物的流通环节,降低过程费用,让药物能够通过更经济的方式触达患者。
专业药房模式和药企的需求一碰即和,带来了DTP模式的兴起。在两者不断的融合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多赢”结果:药企开辟了新的渠道,DTP药房获得了稳定收益并在市场站稳了脚跟,并逐步发展出高附加值的药事服务、患者管理、慢病康复等服务。
美国经验:药店和专业药房二分天下
美国“医药分开”执行地较好,约有70%的处方是在院外完成的,作为对比,我国的药品零售结构大致是7:2:1的比例。美国主要的医药零售单位包括单体/连锁药店、专科药房、PBM组织、商超药房等。
美国主要医药零售渠道
发达的零售药店及专业药房网络是“医药分开”的基础,全美零售药店行业集中度高,管理体系完善,为承接院外购药提供了基础。此外,一些保险公司会和PBM(药品福利管理)组织进行合作,通过其药店网络或邮购的方式提供药品。
从连锁药店端看,Walgreens、CVS、RiteAid排名前三,门店数市占率分别为34.20%、30.90%、12.30%左右,前三合计占有77.4%的市场。
Walgreens和CVS同时是重要的PBM服务提供方,CVS占有PBM市场30%左右市场,ExpressScripts(快捷药方)、Walgreens占比则为20%、10%左右。
从市场结构看,药店和专业药房大致“两分天下”。以2016年数据为例,前15的医药零售单位全年处方药市场规模约为3000亿美元,CVS、Walgreens、RiteAid等的连锁药店处方药收入约为1600亿美元;CVS、ESI、OptumRx、PrimeTherapeutics、DiplomatPharmacy等PBM及专科药房则分食了剩下的市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