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药品定价市场化后,有的药品因市场竞争充分,价格下来了;有的药品因生产企业少,价格上涨比较厉害。为何相同的一款药物在不同地方价格竟悬殊这么多?业内人士分析,根据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药品定价市场化后,企业与医疗机构谈判自行决定药品价格,政府无权干涉。但现阶段暴露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自主定价变成“任性涨”  

  2016年7月27日,国家发改委经国务院同意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表示,今后我国将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这意味着,药品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市场价格。并且早在去年的6月份,就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由市场竞争决定药品价格。但市场放开后,结果却并不让人满意。  

  据媒体报道,救命药“鱼精蛋白”的供应短缺近日又陆续在各地上演。以往鱼精蛋白供应短缺是因为价格低、利润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但自从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等联合出台药品价格改革指导意见,包括鱼精蛋白在内的1000多种此前出现过短缺供应的药品全部实现企业自主定价。目前,鱼精蛋白的价格已上涨并日渐趋稳,但为何还是出现供应紧缺的现象?

  “不提价就暂停供应,自主定价变成任性涨。”据业内人士透露,实行企业自主定价后,有的药品因市场竞争充分,价格下来了;有的药品因生产企业少,价格上涨比较厉害。总体而言,降的远不如涨的多。  

  据了解,市场上一款纤维蛋白原价为340元/盒,现今已涨至925元/盒;上涨最离谱的一种药品价格已经翻了近10倍,即由7.9元/盒一下子蹦至68元/盒。此外,有媒体报道,重庆一款对乙肝抗病毒 药物“恩替卡韦”,医院售价是每盒140元,而在福建省,这款“恩替卡韦”胶囊的售价仅为46元。同一种药物在不同地方,价格为何悬殊这么大,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沉思。  

  不同的地方之间药品的定价标准并不一样,而重庆的“恩替卡韦”药品价格高企也是重庆药品交易所介入调整了价格。这也表明,地方医药市场需要政府部门监管来规范市场定价,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药品定价市场化本是为了降低高昂的医药成本,减少患者负担,但部分药企这样“任性涨”不仅加重了医保负担,也与我国新一轮医改的宗旨不符。  

  医药市场需要竞争也要政府调控  

  据由于药品取消加成后,医疗机构的谈判积极性不高;此外,如果每个医疗机构与药企谈判,同一药品可能会在一个地区出现多种价格,不利于医保报销支付的统一。而针对部分企业任意涨价的现象,相关部门正着手约谈让药企理性面对市场。  

  长期以来,由于医药市场体制的不健全,我国曾对药品价格实施行政定价模式。虽然行政定价模式抑制了药品价格过快上涨,但也让药品丧失了市场调节的能力,不符合地方医药市场规律。同时,有些低价药由于利润微薄,导致药企不愿意生产现价药品、医院不愿意开低价药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医疗腐败丛生,甚至出现某些医院与医药经销商联手炒高某些药品价格的现象。所以开放药品市场定价,也就成了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放开药品政府定价已经成为改革的目标与重点,也是为了激活市场竞争机制,让需求来调节药品价格。但将药品定价权归还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部门撒手不管。相反,它要求政府一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进行市场监管,另一方面拿出更多的财政补贴用以减轻民众负担。毕竟,医药市场需要竞争也需要政府调控。  

  在医改进入深水区的当下,药品交易价格市场化机制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可能解决医改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点:看病贵。但想要确保药品的正常供应,还是需要政府调控监管市场,既要限制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也要防止低价恶性竞争,降低药品交易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促使药品价格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