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12月31日,复星医药和中国生物制药市值均超过1000亿港元,市值中位数约为260亿港元。在“政策颠覆、创新引领、资本助力、国际化趋势”四大力量驱动下,中国医药产业未来十年的演化趋势与格局已然清晰,港股市场谁更有投资价值?

       近日,国信证券发布了《证券研究报告——2018年港股医药板块投资策略报告》,该报告收集了截止2017年12月31日的港股药企的市值数据,并作出了排名。目前香港市场医药生物行业中有28家公司港股通标的。截至2017年12月31日,复星医药和中国生物制药市值均超过1000亿港元,市值中位数约为260亿港元。

       在排名之余,其还对港股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进行了分析,其认为,2018年,以下14家港股药企最具有创新优势和掘金价值。

       对于判断标准,其表示,中国药品创新土壤逐渐肥沃,创新药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预计单抗靶向药物(生物类似物)将成为未来5~10年制药行业爆发增长的细分领域,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将成为未来10~20年制药行业持续热点,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大病种治疗领域仍有持续未被满足的巨大市场需求。立足全球市场、聚焦生物科技前沿技术和生物制药发展热点领域的高成长H股稀缺投资标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2017年年底港交所调整了上市规则,中国创新药企,没有利润也可以在香港上市,有预测称,2018年将有5家该类公司在香港上市。香港市场青睐怎样的医药企业?下述14家企业的分析或可给出答案。

       复星医药:全布局,快发展

       复星2016年研发费用7708万元,占总收入(包括抗生素业务)的1.21%;2017年上半年研发费用4372万元,占总收入(包括抗生素业务)比例1.31%。截至2017年6月,化药研发部门约110名研发人员,生物药研发部门约90名研发人员。截至2017年6月,公司开发中的新产品达39种(24中化药,15中生物药),其中26个在临床前阶段,12个现在临床中,1个新产品在申报生产,产品涉及糖尿病系列、眼药水系列、抗乙肝系列、抗癌系列以及抗生素系列等领域。

       复星业务以药品、医疗器械和医学诊断类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医疗服务为主体,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涵盖到医药商业流通领域。公司在医疗健康行业拥有全面的布局,并通过内生+外延并购不断添筹加码。2017年11月,公司以9.09亿收购深圳市规模最大的三级民营营利性综合医院之一的恒生医院60%股权,构建深莞惠综合医疗集团和辅助生殖平台,医疗服务平台不断扩大,有望进一步推动业绩提速。

       2017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7亿元,同比增长45.9%。在研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疫苗等共计 170余项,8 个项目正在申报进入临床试验、25 个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33 个项目等待审批上市。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的单抗药物研发布局广,进展快,有望引领接下来5-10年国内单抗药物的爆发期。目前已有 6 个单抗品种(11 个适应症)获批临床,其中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D20靶点药物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物已报产,针对乳腺癌的HER2靶点药物曲妥珠单抗类似物和用于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重组抗TNF-α全人源单抗药物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

       石药集团:孕育重磅新药

       石药集团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最主要的原料药生产商,同时坚持布局制剂和创新药。2012年经过一系列资产并购整合之后,成功转型为以创新品牌药为主导的创新制药企业。产品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神经系统、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消化系统、抗肿瘤等七大系列近千个品种,拥有“恩必普”“欧来宁”“玄宁”“多美素”“津优力”“艾利能”“诺力宁”等多个知名品牌,有30个产品单品种销售过亿元,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和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石药集团2012年重收恩必普,随后创新药业务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3-2016年创新药收入CAGR约35%,推动公司成药板块收入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创新药系列实现收入46.55亿港元,同比增长35.5%(排除汇率影响达36.8%),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拳头产品恩必普在近二十亿港币的高销售额基础上,预计2017年仍可维持35%以上的增速,新医保有望推动其注射剂继续放量。同时肿瘤线产品随着销售团队的扩张及新医保对津优力放量的推动,有望维持高增长。

       石药集团研发投入高,在研产品线丰富,市场空间大,且硼替佐米、白蛋白紫杉醇两大重磅即将获批,未来看点颇多。公司2016年研发费用4.03亿港元,占创新药收入的8.4%;2017年上半年研发费用3.25亿港元,占创新药收入比例11%,研发支出占比进一步提高。截至2017年6月,石药集团在研产品170多个,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糖尿病、抗肿瘤、精神神经及抗感染领域,其中1类新药18个,原化药3类新药49个。

       中国生物制药:肝药领先的创新药龙头

       中国生物制药药品主要针对肝病及心脑血管治疗领域,目前专注心脑血管、肝病、抗肿瘤、镇痛和呼吸系统等治疗领域的新产品研发。过去15年,公司依靠若干首仿产品奠定龙头地位,2016年营收达158.25亿港元,超越A股龙头恒瑞制药。未来依靠安罗替尼等创新药产品的上市,公司将成功转型为创新药龙头企业。

       中国生物制药通过核心子公司正大天晴深耕肝病领域30年,多年占据行业第一,市占率约22.5%。重磅仿制药替诺福韦已于2017年12月获得CFDA颁发的药品注册批件,公司成为第一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有望缓解当前肝病业务的压力,贡献业绩增量。

       其肿瘤业务自2015年起收入占比仅次于肝病用药,2016年增长约19.3%。公司研发投入高,目前抗肿瘤用药在研产品达199件,几乎覆盖市场所有主流品种,且包括若干市场空间广阔的单抗药物。随着2018-2019年后进入在研产品上市的收获期,抗肿瘤药业务有望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截至2017年9月,中国生物制药已累计有临床批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申报生产的在研产品共467件,其中心脑血管用药53件、肝病用药33件、抗肿瘤用药199件、呼吸系统用药22件、糖尿病用药26件及其它类用药134件。截至2016年12月,在研1类新药共计16个,处于申请临床及处于Ⅰ期临床的新药共15个。预计每年2-5个新药上市,未来2-3年约5-10个新药上市。

       丽珠医药:华丽转型,微球单抗实力强劲

       丽珠医药集医药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产品涵盖中西药制剂产品、原料药和中间体及诊断试剂及设备。主力品种参芪扶正销售较为稳定,艾普拉唑预计达到45%-55%的高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4.30亿元,同比增长14.11%,扣非归母净利润6.79亿元,同比增长26.30%。

       目前全球长效微球市场约500亿,中国市场约25亿。微球技术具有高壁垒,只有足够经验才能应对放大过程中的参数调整等问题,目前国内只有丽珠拥有相关解决方案。公司微球产品线规划有瑞林类(生殖)、精神类、蛋白类三部分,新建4个生产线计划于2017年底投入使用,预计生产150万支,有望贡献15亿元以上的收入。

       丽珠单抗是国内单抗药物研发进展较快,布局较广,综合实力较强的单抗药物研发平台之一。公司TNF-α临床II期预计2018年上半年结束;CD20类似物II期临床豁免;HER2项目启动I期临床;IL17A+F双功能抗体适应症广,有望在同类产品中拔得头筹;PD-1单抗已获FDA和国内临床试验批件。

       药明生物:CRO龙头

       药明生物是为客户提供生物制剂发现、开发及生产综合服务的生命科学公司,业务范围涵盖生物制剂开发的全过程。主要分为IND前两个阶段——药物发现、临床前开发,和IND后三个阶段——早期(第Ⅰ期及第Ⅱ期)临床开发、后期(第Ⅲ期)临床开发及商业化生产。

       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全球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市场由2012年的48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84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约为14.9%,预计2021年有望加速增长至200亿美元。随着全球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市场也由2012年的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1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30.5%。在国内生物制剂市场快速发展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等有利因素下,预计我国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市场于2021年将增长至92亿元,公司作为生物制剂CRO龙头,有望享受行业扩容红利,维持业绩的高增长。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整体业绩持续高速增长,2014年-2016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72.6%,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83.2%。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9.89亿元,同比增长77.6%;归母净利润达到1.4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