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主申报、海外并购,中国药企出海成为医药界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国内一致性评价的落地,中美双报,欧美药品上市的中国药企逐年增加。
本报告通过梳理 2000 年~2018 年 11 月 FDA 出海的药品,从企业、品种、剂型、获益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医药行业人员提供参考。
2000 年~2018 年中国出海 FDA 的药品和企业
获批药品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
中国药企国际化征程十余年来,主要形成了两种出海模式,一种是原料药和制剂出口,另一种是海外并购。
对于美国这片医药产业高速发展,医疗消费水平较高的土地,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美国第二大原料进口国。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药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药企在美国申报获批的药品制剂也越来越多,对美国医药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根据 Insight 收集的数据统计,自 2000 年以来,截至 2018 年 11 月,中国药企在 FDA 申报的药品获批申请号 335 个,涉及品种 207 个(包含临时批准和已撤市药品),企业 34 家。
从整体趋势来看,2000~2010 年,中国企业获批药品数量较少,平均每年获批的申请号和品种分别是 11 个和 9 个。自 2011 年开始,整体明显呈上涨趋势。
具体来看,近五年(2014~2018 年)增长速率更为明显,以获批品种数量计,年平均增长率(AAGR)从 2010~2014 年的 23%, 增长到近五年的 43%。相应地,近几年获批药品数量也不断刷新。
截至 2018 年 11 月 30 日, 2018 年获批数量达到新高,获批申请号 72 个,品种数量 58 个。
出海企业达 34 家
对于大家关注的出海企业,根据 Insight 数据库统计,目前已到达 34 家。
从企业获批的品种数量上来看,2000 年以来,浙江华海和人福医药获批的品种数量均在 40 个以上,相比国内其他企业,已是遥遥领先。其次,上海复星、南通联亚获批品种数量在 20 个以上。另外,英创远达、石药集团、恒瑞医药、浙江海正、齐鲁制药五家企业获批品种数量在 10 个以上。除此之外,其他仍然有二十几家中国企业的药品在 FDA 成功获批。
出海时间最早可追溯到 1959 年
实际上,中国药企「混迹」于国际舞台已有一段历史。时间追溯到 1959 年,上海复星医药集团的曲安奈德首次在 FDA 获批。随后,人福医药和浙江华海先后在 1972 年,1979 年获批上市美索巴莫。
根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早年大部分企业的首个获批药品的市场状态为」已撤市」,但是英创远达的螺内酯,美罗药业的布洛芬,苏州爱美津制药的吲达帕胺仍然是有效的市场状态(处方药或非处方药)。查询对应的获批记录可知,近年来这三个药品都有提交补充申请(申请内容未知),猜测药品到期前进行了再注册。
事实上,这三家企业的投资背景或主要药品经营目标也不同于其他企业。英创远达和爱美津公司总部均在美国,产品专注于美国和中国 2 个市场。美罗是以药品研发、制造和销售为核心业务的大型专业化跨国公司,以其 90 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制药公司之一。据悉,美罗的生产设备、品质检测装备均达到国际标准。
出海药品以处方药为主
从市场状态来看,包含处方药、非处方药、临时批准和已撤市 4 种。
除去临时批准和已撤市的药品,主要以处方药(Rx)为主,非处方药(OTC)占比很少。具体涉及到的 OTC 药品是南通联亚的左炔诺孕酮片,新华制药的布洛芬片,人福药业的布洛芬胶囊和萘普生胶囊。
实际上,美国 OTC 药品流通性强,市场规模大,其质量监管和控制十分严格。中国药企出海的 OTC 获批,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定的认可和突破。
临时批准是指已通过美国 FDA 安全性和有效性审评,但需要等产品专利权到期并得到 FDA 最终批准后才能在美国市场销售。
出海药品特殊剂型占比较低
从剂型来看,普通片剂占比最大,高达 57.4%。其次是注射剂,占比 14.3%。此外,特殊剂型包含缓释控释制剂、咀嚼片、口腔崩解片、散剂、滴剂、混悬剂和乳剂,这部分药品占比 13.5%。
不同特殊剂型的药品各有其优势特点。如缓释控释剂,其临床效果优于普通剂型,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各大药企都纷纷开展缓控释剂型的开发,但由于缓释控释制的开发难度大,上市产品数量比普通剂型少。
根据我们统计的数据,目前,国内出海的缓释控释剂药品种类已达 21 个,涉及 13 家企业。对我国出海的企业来说,从特殊剂型着手申报,可能容易一些。
从治疗领域来看,以神经系统药物获批品种数量最多(59个)。其次是心血管系统药物(37个)。抗肿瘤药,消化系统用药,抗感染药,消化道用药,生殖泌尿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药物获批品种数量均在10~20 之间。
近五年中国出海 FDA 的药品和企业
出海药品特殊剂型比例增加
对于近五年的获批药品,从剂型来看,仍然以普通片剂占比最大。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特殊剂型(这里包含缓释控释制剂、咀嚼片、口腔崩解片、散剂、滴剂、混悬剂)药品的比例已经从 13.5% 上升到了 18.9%,占比超过了注射剂,表明了中国药企的整体实力增强。
从治疗领域看,与 2000 年以来获批的药品相比,仍以神经系统药物获批量最多。
以二甲双胍获批的企业最多
从获批品种和企业来看,获批二甲双胍的企业最多,具体包括人福医药,石药集团,海正制药,广东东阳光,南通联亚 6 家企业。涉及普通片剂和缓释控释片 2 种剂型。
其次,阿奇霉素,安非他酮,奥氮平,布洛芬和加巴喷丁,这几个品种分别有 3 家企业获批。其中阿奇霉素获批的剂型包含普通片剂,混悬剂和注射剂。
另外, 同一品种获批企业为有 2 家的品种有 18 个,具体我们在下表一一做了展示。
相关政策红利
优先审评和一致性评价政策红利
近几年,随着的药品注册审评审批的改革,以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的推进, NMPA 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药品质量监管日趋严格。国内企业顺应改革趋势,开始调整战略布局,纷纷将目光瞄向海外。
中国药企出海品种近五年来迅速增加,一定程度上是寄希望于政策的红利。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 一致性评价利好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 2016 年 2 月发布的「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
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已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获准上市的仿制药,可以国外注册申报的相关资料为基础,按照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药品上市,批准上市后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在中国境内用同一生产线生产上市并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获准上市的药品,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2. 优先审评审批利好政策
2017 年总局关于鼓励药品创新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中规定:
申请人在美国、欧盟同步申请并获准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中国境内用同一生产线生产并在美国、欧盟药品审批机构同步申请上市且通过了其现场检查的药品注册申请可以有优先审评审批。
16 年公布优先审评审批以来,截至 2018 年 11 月 30 日,有 306 个品种纳入优先审评审批。其中以 「国外已上市同步申请国内上市的仿制药」为由进入国内优先审评审评通道的品种有 40 个,占比 13%。
*其他包含儿童用药,病毒性肝病,恶性肿瘤,乙型肝炎治疗药物,抗丙肝药物,艾滋病药物
26 个 FDA 出海品种,12 家企业获益
如下表所示,以「国外已上市同步申请国内上市的仿制药」为由进入国内优先审评通道的品种中,在 FDA 上市的有 26 个,获益企业 12 家,目前已有 7 个药品获批生产。
其中,根据一致性评价规定,以 2016 版注册分类申报且获批生产的化药仿制药,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因此,广东东阳光的盐酸莫西沙星片,杭州民生和上海安必生的孟鲁司特钠片,浙江华海的盐酸多奈哌齐片,伏立康唑片和缬沙坦片,均为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这些获益的公司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减少费支出,还能通过优先审评通道加快上市,抢占国内市场,一举多得。
结语
2017 年 6 月,中国正式加入 ICH;也是这一年,《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推出。这预示着我国药品研发、临床试验制药工艺等技术标准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医药行业正式踏上国际化征程。目前来看,走在国际化浪潮前列的企业是华海、人福、复星等企业。
2018 年年尾,随着一致性评价大限的到来, 4+7 带量采购政策的公示,以及基药目录和辅助用药目录的公示,国内医药领域的改革浪潮堪称此起彼伏。改革大势之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加入到出海队列中,在国际医药行业崭露头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